首页 > 财经 > 正文

撮合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后投行操盘手慨叹:企业家太“憔悴” 引进国资是需求

2018-11-30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安丽芬

国资收购浪潮

进入四季度,国资收购民企的动作开始“加速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事实上,在民企股权质押危机背景下,A股的这场国资收购民企浪潮,一度颇受争议。但在一线投行人士看来,国资对民企的收购,更多地是基于市场原则进行,对于民企而言活下去更重要,有些国资还可以提供更进一步的资源,而对于国资而言,时下是不错的抄底时机,可以进行产业布局。争议之下,双赢或是交易最重要的规则。(巫燕玲)

几经相约,在11月中旬的上午,从事投行工作10多年的张子澜(其就职于国内一线券商,应采访者要求使用化名)终于有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过往的四个多月里,他一直奔走在多地国资和上市公司之间。

一年半之前,彼时的张子澜曾苦思着如何打开新的投行业务局面,意料不到的是,眼下最繁荣的业务便是协助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

采访开始,张子澜首先感慨的是接触的民企老板们的状态:憔悴、心酸、股质快到期了只能等着。这种一线的感受让人觉得颇悲凉。

在张子澜看来,本轮股票质押危机中,一批优秀企业家陷入困境。跟普通投行业务不同,协助国资进来已经不是单纯的业务,而是夹带了更多责任。

“我觉得应该为社会做些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业务。拯救一个企业家就是拯救一个企业,拯救一个企业就是拯救很多人。”他说。

近期,多方位的拯救行动已经启动,很多救市基金、纾困基金纷纷宣告成立并投入市场。这只是开始。

憔悴的上市公司老板

《21世纪》:你们团队已经撮合了好多家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张子澜:现在大股东的心态,是印象最深刻的。有时候我都不敢跟他们交流,感觉他们都很优秀,但现在看起来很心酸。感觉跟他们谈,就是在云端说话。

《21世纪》:这些民营企业家目前是什么状态?

张子澜:我认识的一个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那种状态很心酸。我看他憔悴得,是一点激情都没有。现在只能等着。还认识一个企业家,股票质押12月份到期,如果再没人救他就一无所有了。财产全部清零,从头再来。

《21世纪》:这些企业家的心态有哪些明显变化?

张子澜:出售的心态在慢慢变化。刚开始说能不能找个参股的,再后面没办法,控股也行,最好找个国资控股。再后面,管你是不是国资,有钱就行。就是这么慢慢变化的。

再一个变化是价格方面,刚开始他们会说价格能不能高点,再往后低点也行。

有些企业家,半年以前想找他,是见不到的;现在每天打电话来问,你到底有没有合适的。

《21世纪》:这轮民营企业家陨落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张子澜:这批企业都是因为质押陷入困境,而且多数是优秀企业。以前哪些公司能质押?有几个特点:第一,公司市值还不错、经营情况比较好才能质押;第二,至少公司发展比较好、管理层能力比较强,烂公司谁会给他做质押;第三,大股东敢质押,对自己有信心、股价有信心才敢质押。比如股价现在20元,当时是40元才敢质押。

《21世纪》:对这些企业家有什么觉得遗憾的?

张子澜:这一批都是优秀企业家,很多都是投到自己的股票里去了。要么定增,要么二级市场增持,要么把控制权拿回来。人家都是看好自己公司,现在却因为看好就被市场整倒了。

这种结局还不如炒壳的。炒壳一是炒小市值,二是炒利润很差的,第三未来质量也没那么高的。所以,反而是那些投机者没有死掉,而真正的企业家却倒了。

《21世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子澜:这个话题之前谈得很多。股票质押爆仓直接导火索就是股市大跌,而股市大跌就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进国资是民企需求

《21世纪》:怎么解决这些民营企业的困境?

张子澜:现在国家都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出问题的企业家太多了。最近去见了一家上市公司,质押12月份到期,什么政策能解决他12月份到期的问题?唯一的就是国资收购,别无他法。

《21世纪》:最近有传言称国资受让上市公司股权被停办,不过后来辟谣。这种传言有根据吗?

张子澜:如果有这个限制,民企解困的路径就更少了。接下来国资收民营还会继续,这是他们被动的选择。即使国家限制了,民营企业也有很迫切的需要。实际上,民企希望国有资本进来,这是他们的呼声。目前已经没有其它方法救他们,比如银行贷款、救市基金等都很难,除非救市基金能不计成本地救他们。

《21世纪》:不过,最近,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引进了救市基金。

张子澜:有是有,但这能救多少。比如最近我们谈的那家上市公司,市值近20亿,大股东自己持股市值是八九个亿,借了五六个亿。假如1000家市值二三十亿的公司,每家借五六个亿,这得需要多少钱去救?我问他,找一个偏远地区的国资进来行不行?他说,只要救命就行。他们市值小,如果民营资本进来,可能就会要控制权,重组公司。但引进国资更倾向于财务投资。

《21世纪》:在收购上市公司过程中,国资主要关心什么?

张子澜:国资关心的是公司行不行、以什么价格来收。而民营资本的话,老板看着行就收了。有个客户一个月收了两家。

国资会担心,万一收了之后价格跌了怎么办,万一收了之后业务下降怎么办。民营资本就不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21世纪》:收了之后股价和业绩真的下降了怎么办?

张子澜:这要回到收购的本质问题,为什么收它?收它有什么用?我们会跟他们讲协同。进来之后,要对别人有帮助才收,如果你对别人没帮助,收它干嘛?那不就成买壳卖壳的投机分子了。我们叫做产业并购,要懂这个产业。

《21世纪》:国资和上市公司不是同一个城市的话,怎么给当地发展带来产业集群效应?

张子澜:这没关系。最主要的是提供资金,其次资金成本很低。利息降多少,比如给你10亿贷款,利息降两个点,就是2000万。业务协同是虚的,资金协同才是最直接的。

《21世纪》:你认为国资和民企比较好的合作方式是什么?

张子澜:国资收购民营,大家也是可以合作的。混改两种方向:国有的引民营的、民营的引国有的。第一,国资进来是希望一起搞好企业;第二,经营他们也不懂,要依赖原来的管理层;第三,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肯定不会把原有的股份全卖掉。

《21世纪》:以后的磨合也有风险,比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

张子澜:这个肯定会有问题,要看民营的选择动机。如果是救命的,进来再说。我不要这个公司了,全部给你,我另起炉灶,至少还有钱。但如果这一关就没度过,公司没了,钱也没了。最后总结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助民企渡难关

《21世纪》:在协助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业务上,你们什么时候布局的?

张子澜:我们布局得比较早,6月底、7月份就看到这个机会,我们赶紧跟各地的国资说这个事情。刚开始他们也没意识到,后来铺开了,不少也赶紧做了。

《21世纪》:这类项目一般谈多久?

张子澜:基本谈2-4个月。第一要跟收购方沟通好,他们想收什么;第二,要寻找哪些有意愿出售的。

《21世纪》:下一步有何打算?

张子澜:第一是协助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解决大股东的资金紧张问题;第二是积极参与救市基金。

《21世纪》:近期做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跟之前的一般收购,有哪些不一样?

张子澜:如果优秀的企业倒了,对经济会发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为什么做这种事情(指协助国资收购上市公司),不是为了赚点钱,大家应该有责任帮助这些企业。我觉得应该为社会做些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一个业务。拯救一个企业家就是拯救一个企业,拯救一个企业就是拯救很多人。

《21世纪》:你认为民营企业目前发展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张子澜:民营企业发展有自己的基础,未来倒不太担心。最担心的就是资金层面的问题,没钱了,公司就发展不了,这才是他们最担心的。资金进来肯定有他的价值,我们协助的更多是产业公司。

《21世纪》:对这些企业家有什么忠告?

张子澜:这时候一定要遵纪守法。千万别把手伸到上市公司,那就把自己也搞进去了。如果做掏空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后面基本没法救了。只要是人身安全不出问题,经济上最多一无所有而已。

《21世纪》:这轮股质危机之后,企业家会得到什么教训?

张子澜:这次之后,企业家会受到教训,以后不敢轻易加杠杆。之前都会想,有上市公司兜底,我自己怎么会倒?可事实上,都发生了。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