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跨国药企的进博会关键词:创新、本土化、扎根中国

2018-11-08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杉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医疗器械及医疗保健展区是科技研发产品最为集中的展区之一,汇集了300多家参展企业。

在11月3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罗氏、阿斯利康、强生、赛诺菲、拜耳、飞利浦、美敦力、诺和诺德、赛默飞等全球医药行业巨头将展示众多前沿高新科技产品,全世界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的血压仪、最快的免疫分析仪、首台婴幼儿专用核磁共振仪等新产品将一一亮相。”

11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十多家医药、器械跨国企业,各家参展企业都拿出了最新、最优的解决方案;跨领域合作越来越多,签约合作远超传统的客户、经销商模式。此外,由于近两年中国政策有利创新,跨国药企们更多转向了本土化创新研发,“扎根中国市场”从喊口号转变为真金白银的投入。

新产品“秀肌肉”

展会上,拜耳除展示处方药外,在健康消费领域,从各国搜罗明星产品,不少是首次进入中国,如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美国等产品。

进博会为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契机,跨国企业迎接了大量跨行业、大规模的采购团。

蔡司大中华区总裁Maximilian Foerst 6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在私立医院的业务增速非常快。到今天为止,已有三家客户正式签约,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展会上一个吸人眼球的产品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6日,美国直观医疗与来自北京、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区市的21家三甲医院达成总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的采购意向。中国的达芬奇手术平均单机利用率屡创造世界纪录,2017年平均单机手术量为394台。

GE展示了十余款高端医疗影像设备,6日,GE方面表示,目前已有5 家非公医疗机构与其签署医疗设备采购意向,涉及肿瘤专科医院、医疗集团、独立影像中心、高端体检等机构。此外还与全国十几个省市区的近百位医疗用户签署了采购意向书,覆盖 CT、磁共振、超声及数字医疗解决方案。

跨界合作也是一大趋势。罗氏制药和诊断宣布与腾讯签约战略合作项目。武田制药携手阿里健康,双方探索建设卒中中心。

阿斯利康与意大利赞邦集团达成合作,获得对富露施产品在中国(不含港澳台)的独家进口经销权。同时阿斯利康的商业创新八大落地方案也集体亮相,其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智慧城市时代正在到来,传统药企必须插上物联网、互联网的翅膀,除了为患者提供药品,更要将对患者的服务渗透到预防、早筛早查、规范治疗,用药随访的全过程中。”

扎根本地创新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医改新举措,如加速新药注册审批流程、更新国家医保目录,促进了跨国药企投资本土的力度。

罗氏是近年来药监政策改革的获利企业之一,目前共有五款靶向药列入国家医保目录。2015年罗氏投资8.63亿建设罗氏创新中心上海,预计将于2019年竣工。创新中心将聚焦早期创新药品,上海也将成为罗氏继旧金山和巴塞尔之后的第三大全球战略中心。

受益于政策东风,瑞士巨头诺华过去20年在中国获批了44个创新药,2017年就有12款,2018年有7款新药和适应症获批。2017年10款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又有4款重磅肿瘤药物与国家医保局达成谈判协议。

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1997年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生物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在进博会现场表示,未来七、八年间,诺和诺德将为中国带来10个创新药物。

2018年武田在华增加了1亿多美元的投资,用于支持与全球接轨的新药同步研发,加速产品在中国落地。未来5年内,武田计划在中国上市7款以上创新药。武田大中华区总裁单国洪表示,“武田的五年计划,是在中国上市的新产品数量将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

器械方面,飞利浦表示,致力于成为本土化的全球公司,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部署了从研发、采购、生产、市场、销售到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端到端”产业链,在中国打造一个完整的本土化组织。(编辑: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