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带一路”基建合作进入快车道 新兴市场货币动荡波及投融资

2018-06-16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和佳

“ ‘一带一路’项目体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8年,‘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从785个增至1694个,投资额由7840亿至1.4万亿美元,翻了一番。”

当地时间6月13日,美联储宣布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75%-2%,预计今年还将加息2次。美元走强使新兴市场受到冲击,一段时间以来,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已出现汇率震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进入快车道,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俄原油管道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早期收获。然而,当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影响不容忽视。

日前,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下称“基建论坛”)上,有嘉宾指出应推动本币融资,降低基建投资的外汇风险,培育当地资本市场。

“ ‘一带一路’项目体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8年,‘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从785个增至1694个,投资额由7840亿至1.4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陈其华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接下来,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包括融资渠道、项目的可持续性、沿线国家的债务能力等。”

基建年投资需求上万亿

“一带一路”倡议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了动力。荷兰国际集团(ING)的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减半,从而有望推动世界贸易增长12%。

“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并不局限于其国界。作为一个奉行多边主义的国家,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分享财富和最佳实践,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联合国第72届联大主席莱恰克6月13日在 “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

当前,全球仍有12亿人无法获得电力,6亿人无法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大量的人无法获得便捷的交通设施。“每年,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要上万亿美元的投资。”世界银行交通与数字化发展全球实践局局长Franz Drees-Gross在基建论坛上称。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据国研中心测算,2016年到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意投资需求至少在10.6万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之外的沿线国家投资需求约为1.4万亿美元,投融资的供给还远远跟不上。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基建发展带来机遇。据发改委西部司司长赵艾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对“一带一路”支持已突破1000亿美元,进出口银行提供的金融支持超过1300亿美元,另外10个中资机构的银行在沿线20多个国家设立了67家分支机构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然而,国际上却对于 “一带一路”项目可能加重沿线国家债务不乏担忧。对此商务部发言人6月7日回应称, “一带一路”项目给沿线国家带去的不是负担,而是希望和发展。截至4月份,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累计投资255亿美元,入区企业超过38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近1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近22万个。

中国还设立了多个专项基金,在不加重东道国债务负担的同时,满足项目需求。丝路基金已签约19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达到8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基建项目完成后若不能有效运作,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的确有可能会令部分相关国家面临债务风险。《“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指出,多数基础设施项目缺乏科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这也影响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好沟通;“一带一路”多数的基建项目以及项目贷款是稳健的,但东道国的还款能力取决于更多因素,包括东道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影响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管控潜在风险。

由承包商会与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2018年度“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指数报告”)认为,跨国基建参与者应在2018年更加关注巴基斯坦、希腊、也门、安哥拉、佛得角等国的金融和偿债风险。

创新融资手段

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为改善“一带一路”跨国基建业务发展金融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Luky Eko Wuryanto表示,多边开发机构能促成项目的融资,减少单个项目面对的风险。在项目的实施和运营过程当中,除保证资金的供应之外,还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

泛美开发银行副行长Alexandre Meira da Rosa强调,多边开发机构应共同合作,使一些有较大潜力但尚未完全具备投资可行性的项目变得可行,而不仅仅是寻找主权担保下的投资项目。多边开发银行还应开发更多创新金融产品,包括担保、股权融资工具、基金等。

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或多边开发金融机构难以弥补,如何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基建项目一直难以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IMF称,全球机构管理总资产规模高达120万亿美元,仅有小比例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项目。

另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库》(PPI数据库)年度报告,2017年,中低收入国家能源、交通、ICT骨干网和水利等304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私人投资承诺额达933亿美元,尽管较2016年的水平(投资承诺额710亿美元)有所增长,但与过去五年1098亿美元的年平均投资额相比仍有差距,再次印证了社会资本的不活跃。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认为,拥有逐步完善的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市场,并最终与国际市场接轨,是达成社会资本投资落地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是初始的金额巨大,回报时间长,投资人和债权人都需要有体贴的资本保护感受,以及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定价系统。另外,顺畅的资金融入和退出渠道,都需要拥有尽可能多参与方的健全市场来配合。

他透露,中国银行近期准备设立总额200亿元人民币的中银海外基金,建立面向境内外投资人,提供海外资产配置的私募股权基金平台。

融资租赁的模式使机械制造企业得以拓宽与伙伴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陈其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卡特彼勒在非洲开展了1亿美元的融资项目,2017年到2018年公司融资租赁项目增长了25%。

提高抗风险能力

指数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差异明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俄罗斯、越南、巴西、波兰、土耳其、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位居指数排行榜前10位;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持续旺盛,区域内各国在能源、交通、公用事业、建筑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白皮书》认为,在基建合作方面,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也普遍获得了良好和稳健的经济回报,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化经营能力,与东道国社会实现了“双赢”。据统计,2017年65家中国企业国际营业额接近千亿美元。

中国电建副总经理李燕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承包工程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提出五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由单纯的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变。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传统的EPC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以投资带动建设的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为卡特彼勒等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2016-2018年,‘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从785个增至1694个,投资额由7840亿至1.4万亿美元,由此带来超过1.1万台挖掘机的新增需求。”陈其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陈其华十分看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矿山开发,海外发电站的建设带来的市场机会。“未来,卡特彼勒将加强与全球172家代理商的关系,它们在当地已有成熟的关系网,能够提供设备回购、先租再购买等多种合作模式,更好地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工程承包商提供便利。”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指数报告指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对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带来影响;部分国家政府更迭增加了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的不确定性;一些产油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尚未走出经济低谷。

2017年,瑞士、俄罗斯等国央行同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降低了汇率风险,保障了跨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安全。此外,跨国基建参与者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编辑:赵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