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戛纳,艺术于此并不独舞

2018-06-0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柳莺

北京时间5月20日凌晨,第71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是枝裕和新片《小偷家族》爆冷获得最佳影片,成为继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今村昌平之后第四位将金棕榈收入囊中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登顶也赢得了粉丝们的阵阵欢呼,在《第三度嫌疑人》转型悬疑片的失败后,他重新回归家庭题材的温暖怀抱中,继承《如父如子》中对于血缘亲疏的探讨。问鼎金棕榈,也可算是对他数十年连贯性创作的一种褒奖。评委会大奖则被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斩获,这是一部充满着爆炸感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20世纪70年代科罗拉多州黑人警察罗纳德·斯塔沃思卧底潜入3K党后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在电影中复现的特朗普时代令人畏惧的新闻画面,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个不安的时代远没有结束,相反,它正在缓缓拉开序幕。对于戛纳来说,表彰如斯派克·李这样在电影中融入极为浓郁政治色彩的导演,同样彰显了电影节本身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问,电影中过分强调政治立场是否是一种健康的创作方式?被政治裹挟的戛纳究竟还剩下什么魅力?然而在笔者看来,将政治与艺术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戛纳选片本身就是政治与艺术彼此纠缠博弈的结果。今年主竞赛单元中,在选片最后一刻“空降”的神秘埃及影片《审判日》,被证明是一部如同流水账作文般寡淡的励志电影,这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艺术总监福茂将这部片子引入最高单元的动机。主竞赛中另外几部影片,尤其是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冷战》和并列最佳编剧奖的《幸福的拉扎罗》、《三张面孔》则展现了另一种“政治电影”的可能性。

《冷战》是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献给自己父母的作品,黑白影像追溯一对文艺工作者相识、相爱、相离,再度重逢的过程,展现了政治动荡下,个体颠沛流离的往事,甚至有中国影评人将此片比喻为“波兰版《芳华》”。出自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幸福的拉扎罗》用出人意料的诗意与魔幻,展现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伊朗人贾法·帕纳西则开着SUV,深入国家农村腹地,通过刻意对精致化影像的回避,将惨淡现实下女性的命运抛上银幕。这三部影片,一部是对历史凝重的影像反思,一部是对现实轻柔的视觉批判,另一部则是导演继续用生命捍卫创作自由。即便在被政府明令禁止拍片的情况下,贾法·帕纳西仍旧顽强地进行着他奇迹般的拍摄,并且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舞台,用作品向世界观众宣告自己的平安,这一举动,本来就足以令人动容。

当然对于国内影迷来说,最值得振奋的当属亚洲电影的强强联手——来自中、日、韩的导演纷纷祭出最新作品,为世界观众贡献出口碑佳作。主竞赛单元中,除了是枝裕和的身影外,还有韩国电影大师李沧东八年磨一剑的《燃烧》及贾樟柯备受期待的《江湖儿女》。作为三大电影节常客,贾樟柯的作品早已被观众所熟悉,而在《江湖儿女》中,他试图对自己的导演生涯进行一次回顾。他将影片的视点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透过她的立场,将中国二十年间发生的变迁一一呈现。

今年是亚洲电影熠熠生辉的一届戛纳,华语片更活跃在各个大小单元中——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终于在“一种关注”单元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章明带着《冥王星时刻》在十字大道另一侧的导演双周登场;王兵长达8小时的纪录片《死灵魂》打破戛纳放映记录。如果说早些年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华语片多以“悲惨”、“晦涩”的现实主义风格示人,那么《地球最后的夜晚》对时空概念雄心勃勃的突破、贾樟柯在《江湖儿女》中的风格化尝试、章明高度自觉的创作,都彰显了他们试图创造更多元电影主题与风格的努力,也为今年戛纳联手贡献了一道丰盛的华语电影大餐。(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