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国际化与本土化资源俱备 大湾区教育合作加速 需持续保证师资质量与办学自主性

2018-08-07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睿婕

湾区教育合作加速剑指科创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各城市纷纷加强打造高校,且教育合作日益加速。广东省教育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签署了《关于加强粤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合作,加快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发展,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香港高校近年纷纷在珠三角地区陆续开办分校与研究机构。

分析认为,各高校的研发工作既需要与国际接轨,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特征,而大湾区便正好覆盖了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两种资源,这是大湾区教育发展最好的着力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和项目积极突破制度,把高校和产业进一步全面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研发、创业同时进行,努力培养新时期的科创人才。(辛灵)

港澳的高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和学科领先水平,广东的高校则在本土化和市场化方面具有优势,林江认为,两种优势结合起来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更长远的支持。“各高校的研发工作既需要与国际接轨,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特征,而大湾区便正好覆盖了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两种资源,这是大湾区教育发展最好的着力点。”

日前,在粤港澳高校联盟2018年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要力争到2035年,基本构建起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基本建成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国际教育示范区,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汇集了华南地区各大高校资源,香港有五所高校均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科研实力强且平均,澳门则依托其本身的产业优势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上发展较好,广州有两所高校也分别入围国家“双一流”大学行列,而包括深圳在内的其他城市虽在高校实力上略显不足,但其具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可与高校研发成果相结合。

目前,港澳与内地高校的合作形式以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及科研合作等为主,并取得不少进展。其中,香港高校近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陆续开办分校与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等。

不过,对于合作办学的主体学校来说,保证教学和师资的质量是其最重要的任务,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也许能为各高校吸引国际优质师资提供更大的便利。此外,如何能在保证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又能维持自身的办学理念和自主性也是挑战之一。

国际性的研发实力本土化的产研合作

香港是大湾区内高校实力最强的城市。在最新的2018-2019 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香港有5所高校入选前150名,其中有3所位列前50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几个高校在国际上的排名和整体实力是最高的,其各高校研发能力也十分平均。

从具体学科来看,在上述榜单中,在人文艺术领域,香港大学位列全球19名;在工程科技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位列全球18;而香港中文大学则在社会科学领域在全球享有较好的声誉,排名第25。

澳门则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实力。在上述榜单中,澳门大学的酒店与休闲管理专业排名全球46,在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榜单上,澳门旅游学院在酒店与休闲管理专业方面位列亚洲第二。“旅游教育是澳门在大湾区内比较有辨识度的学科,澳门在这方面有传统的优势,也和它本身的产业优势结合得比较紧密。”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同时,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校,并且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等领域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2017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东有五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便入选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行列内,包括哲学、数学、基础医学等多领域学科也入选其中。

虽然深圳没有与港澳和广州比拟的高校水平,但深圳也与各大知名学府有不少合作。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在深圳设立分校,香港科技大学也在深圳设立研究院与孵化器,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和产业课题落地。

由此,港澳的高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和学科领先水平,广东的高校则在本土化和市场化方面具有优势,林江认为,两种优势结合起来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更长远的支持。“各高校的研发工作既需要与国际接轨,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特征,而大湾区便正好覆盖了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两种资源,这是大湾区教育发展最好的着力点。”

事实上,香港的高校也正和珠三角城市加紧联系,以更好地促进产研合作。佛山便在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科创合作平台南海创新中心,并设立南海区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南海本土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展科研合作,资金支持达1000万元。2018年7月底,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20个科研团队便与多家佛山民营企业举行对接会。

林江认为,与内地高校和市场加紧对接,可以让港澳的高校更好地发挥研发优势,并且开拓新的产业。“如在科创方面,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势可以影响香港本土的大学,并引导其高校发展,让他们不再单一地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也是一件好事。”他说道。

各地政府也在政策支持上有所助力。2017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签署了《关于加强粤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合作,加快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发展,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香港教育局发言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表示,鉴于内地高新科技产业发达,并拥有充裕土地供应、良好创业环境、以及连接内地广阔市场等优势,现时香港有多所高等院校也有意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院校尤其是在科研层面的合作。

仍需保证师资质量与各高校办学自主性

目前,大湾区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多以合作办学、开设分校的方式进行,还有一些大学有短期的港澳高校学生交流项目计划。

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该校于2014年成立,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3000多名。2018年,近1800名学生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综合测评考试,竞争180个录取席位。此外,香港科技大学也正计划在广州设立分校,其发言人表示,现正与广州当地政府进行磋商,但暂时仍未有具体细节。

对于合作办学来说,如何保证办学质量和招生吸引力是高校一直面对的挑战之一,而人们对其是否可以保持办学质量也存有一定的忧虑。今年高考后拿到了港中大(深圳)录取通知的小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便表示,虽然对港中大(深圳)非常有兴趣,但考虑到其办学时间不是特别长,还不知道效果如何,也不知道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否理想,而且其最后颁发的毕业证也将印有“深圳分校”字样,他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个入学名额。

对此,林江认为,人们对这所大学的信任度是最主要的问题。“(对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的)疑虑是始终存在的,现在大家还是对分校存在一些误解,如果它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认可,对学生的承诺得到实现,它就经过了市场的检验,获得了口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对于合作办学质量的隐忧,实际上也是在担心师资队伍是否足够强大并且能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这也是合作办学的高校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高校在合作办学上肯定都是希望把学校办成高质量的、国际性的大学,在这之中,师资就起到非常决定性的作用,而主体学校的师资对口资源是最直接也是最有保障的。”庞川说道。

除了依靠主体学校师资以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也正大力从国际上引进优质师资。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资料显示,其面向全球招聘师资组建专家队伍,并已成功从各地引进知名教师20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3名。

受访专家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则对引入国际优秀教师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庞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国际上优秀的老师在待遇、科研支持和生活支持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湾区的环境国际化程度很高、科研扶持力度较大、人才引进的计划也更完善。“在大湾区背景下,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子女安排更好的教育,未来通关便利化之后,即使父母在珠海上班,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在香港读书。”他举例称。

同时,对于想要与内地进一步加强联系的港澳高校来说,他们也非常看重是否可以找到与自身教学理念和模式契合的合作方,能够让其保持自身的自主性和特色。林江认为,以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为例,这样的高校联合在一开始未必需要追求一种很紧密的联系,比如在一些重大技术攻关时,他们不一定要绑定某一个合作方。“相对松散的联合可以预留空间给大湾区内的各个大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庞川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目前,澳门科技大学在惠州的合作办学项目的确有一些延后,这也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高校。“我们想要找到一个和我们办学理念比较契合,或者能让我们有更多自主权的合作高校,期待在大湾区背景下,这个过程会更顺利一些。”

(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