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行业标准缺失、吞吐量不足 区块链大咖上海“峰会”欲破行业迷雾

2018-09-1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炎炎

ICO泡沫挤出一年有余,争议中的区块链行业是否还喧嚣如昔?从近期一场开在上海的区块链大会中,倒是能看出多了点诚恳,少了些浮躁。

9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2018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演讲中表示,由于技术瓶颈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方面难有颠覆性竞争优势,区块链的未来依然云遮雾罩、山高水远。

区块链金融应用能力

从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实践的领域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公共服务等,区块链协同应用的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是有意义的,李礼辉认为,新技术的成功必须满足4个基本要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具有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李礼辉在现场点名了几个他认为较为有意义的区块链实体应用。

比如中国邮储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及对账系统、平安的金融壹账通、中钞络谱区块链开放平台和蚂蚁区块链可信数据存证平台。

不难发现,李礼辉提出的这些案例多数都是金融应用,但他也坦言,因为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集中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业是经济的枢纽、老百姓的钱包,金融交易具有高频次、大规模的特征,所以金融科技必须立足于规模化、可靠性。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讲,区块链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的应用需求;从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的程度来说,区块链升级维护不够灵活;从人才储备来说,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周期长;从标准化和合规性来说,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在实践中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有效性还未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监管的难度大。

事实上,区块链的运行速度一直在业界有所诟病。而同日在会上的日本央行金融科技负责人副岛丰透露,日本央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汇款上,可同时处理交易请求的峰值是每秒250次。

比特大陆联合创始人吴忌寒在会上也直言:“我们不应该相信市面上普遍存在的谎言,很多是为了吸引用户搞出来的噱头。比如声称在自己的PC机上、服务器上,可以实现每秒百万级的TPS(系统吞吐量),这在专业人士听起来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完全去中心化的技术只能用于低频次慢速交易,比如比特币每秒交易至多十次,但金融场景中,比如外汇和股票,每秒几千或几万笔交易,区块链可能承载不来。”一位区块链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探索行业标准

至于区块链的行业标准由谁来制定,目前也比较模糊,两个部委已经有所动作。比如今年6月28日,工信部公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方案称,该委员会成立后将制定区块链5类标准,明确21个标准化重点方向。而在更早时候的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下的中国投资协会也设立过“国际区块链投资发展中心”,宣称会推出行业标准和规范。

安全性也是传统金融界对区块链难以放心的原因之一。

李礼辉提到,私钥丢失和被盗问题尚未解决,而DAPP(去中心化应用)的集成可能形成几亿人或者几十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是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系统性风险的。然而在规模化、自组织的经济业态中,经济主体与责任主体的身份认证、上链资产和数字资产的产权认证和维护保护、通证的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市场秩序的维护,都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全靠数学算法替代仲裁者,有可能构成垄断、妨碍公平,也难言是否能管控地下交易。

“去年ICO泡沫中,大量‘落地’创业项目失败,其机会窗口在未来几年中都不会到来。”吴忌寒的断言有些让业内人士失落,但他认为在未来十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会看到一些有趣的项目开始出现。

吴忌寒本人的身份介于“币圈”和“链圈”之间,北大研究生学历,心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2011年,他开始接触比特币,其创立的矿机公司“比特大陆”号称控制了全球70%的挖矿算力。最近该公司频传年底或明年年初香港上市的消息,但也被爆出二季度因为虚拟货币价格下跌而巨亏。在大会上,这个传闻中的80后比特币富豪倒是显得较为青涩,只谈区块链,未曾提及他的虚拟币生意。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