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要有底线 工业遗产破坏了就不会再有

2019-01-1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静

虽然刚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并出台了暂行管理办法,但在工业遗产基础上开展旅游,在我国其实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工业旅游大量兴起,一个很重要的工业旅游代表就是北京的798艺术区,利用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原址地块开发的。”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杨劲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说。

他回顾,我国工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旅游晚了半个多世纪。毕竟工业旅游是先有工业化才有旅游,彼此是资源存量利用的关系。

洋务运动中的大量实业、二战中上海大部分的工厂、建国后50年代初期的公私合营、三线建设的大型项目落地,都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中国地域广大,工业化、后工业化、网络经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并存,有些地方工业化不足,有的地方工业化浪潮已过,那么,留下来的资源如何利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波工业旅游兴起时,时代背景是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浪潮已有成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工厂面临搬迁,旧址面临两种局面:一是城市开发经营土地;二是种在创意的土壤上。798艺术空间就是创意的结果。

2000年至2010年,中国出现了大量利用工业地皮开发文创的活动,大家开始关注工业遗产。尤其是德国鲁尔区、美国汽车城的转型带来的全球性关注,让大家开始关心和利用工业遗产。

如何开展工业旅游,在杨劲松看来,更多是创意不够,想象力受限。

新经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接口

“对当前‘二产’品牌形象的宣传,可以直接指导消费需求,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杨劲松说,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是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接口。

参观工业生产线,要可触摸、可交流、可沟通。他去美国费城的铸币博物馆参观,整个钱币的生产过程和线路都能看到,还可以得到一块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钱币。

杨劲松说,给游客讲工作原理会非常枯燥,可能只有少部分人听得懂。如何把专业化翻译成大众化语言?就需要虚拟生产和VR技术的介入。

他还谈到参观位于北京的燕京啤酒厂。参观生产线时他喝到了刚下线的鲜啤。“生产线可以成为新产品推广和促销的场所。这比以前企业花大价钱去请第三方做市场调查还真实,因为消费者已经走到家门口来了。来的不仅是游客,资金流、信息流都带来了。对厂家来说,这是很好的一笔资源。”

游览工业博物馆,杨劲松提出藏品应该具有开放性,便于收集更要考虑市场和参观者的需求加以利用。工厂可以把原件保护起来,复制品可以触摸和操作,拉近人与历史、科学的距离。

对于讲解员讲解是否必须具有学术性?杨劲松认为大可不必。有的人想拓展知识,有的人希望有精神上的洗礼。比如,蒸汽机、电动机改变了时代,这些初级工业品是如何出来的?人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讲解员只要以人为中心,从参观者的角度讲出围绕他发生的故事,就能找到生动的东西。

“我国大专院校的旅游理论体系不成熟,工业旅游的人才很缺乏。”杨劲松说,就讲解员来说,必须具有历史使命感,对专业要求比较高,要跨学科领域去培养。工业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相关人才还要能吃苦,而不是蹭行业热点。

杨劲松认为,聘请老员工回到原工厂继续发光发热,担任讲解员是弥补专业人才不足非常好的途径。

“工业旅游要有可持续性,企业要赚钱,就要更多地引入文创。”杨劲松说,文创产品可以形成较大的流量,利用企业资金回收,也可以为其他配套产业提供资金来源。“但文创的开发要学习,有创意一些,精细一些。但有的直接抄袭,还毛手毛脚。”他说。

在玩具、旅游商品市场,美国热销电视剧《神偷奶爸》里的小黄人就一度泛滥成灾,各种版本被到处兜售。抄袭的企业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面临巨额索赔的风险。

“毕竟,门票从趋势来看是逐渐走低的。”杨劲松说,像迪斯尼公园,不属于公共资源,只要顾客买账可以自己定价。但有的工业旅游是管委会投的,或全民性质,随意涨价公众反应很大,而且得经物价部门批准。

“创新一定要有底线,工业遗产破坏了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东西不能全扔掉,有的文化产业园啥历史遗迹都没有,挂羊头卖狗肉胡拼乱造,参观者很多是中小学生,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他强调,工业讲究组织纪律性,戏说的态度要反思。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补欠账

“工业旅游对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杨劲松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年实地走访了解,云南个旧的锡都、四川攀枝花钢城,还有东北许多老工业基地,都走在艰难的城市转型道路上。工业旅游,成为这些城市的一条出路。

“但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需要补欠账,这不仅仅是工信部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杨劲松坦言。

他说,以山西为例,常年大量采煤造成地层塌陷,产业空心化,对环境污染严重,它们要发展工业旅游很不容易。这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多部门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包括土地、财税政策、相关规划、环保、税收、文化的支持等。

1月8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不仅仅是工业遗产需要如何保护和利用,还有历史欠账,国家发改委对此有专门文件下发。

上个月在徐州召开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国发改委副秘书长周晓飞表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已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近1600亿元。针对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的发展困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2013年起至今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70亿元。

据统计,资源枯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已由转型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转型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