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国家卫健委稳基本药物主导地位 封闭基药目录地方增补路径

2019-01-19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萍,王明昊

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挂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落实基本药物全面配备,确保基本药物优先使用。

国家基本目录在覆盖主要临床主要病种的基础上,重点聚焦癌症、儿童、慢性病等病种。对此,1月18日,一位有多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目录的药企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已经进入国家基药目录的685个品种将很快成为临床“主力”,同时配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政及部分试点城市的带量采购政策,这将倒逼仿制药加速洗牌,利好过评品种。

长期研究医药政策的新思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颖认为,目录名单中的药基本上已经涵盖了目前医院70%或者80%的药量,此次落地执行过程中,地方上不再设增补药品,意味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药企的产品可能就进不了这个基本药物目录名单。

确保基本药物主导地位

国家卫健委《通知》从落实基本药物全面配备、确保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做好基本药物供应管理、开展基本药物监测评价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要求。

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18年版目录主要是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目录总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

“基本药物其实是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在我国是‘保基本’的关键,以往多为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普药品种。2018年发布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更加注重性价比,很多关乎民生的创新药、抗癌药、儿童药等也纷纷被纳入。”王颖指出。

王颖指出,此次《通知》是为促进2018年版目录落地实施。

如《通知》指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环节。按照基本药物“突出基本、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保证质量、降低负担”功能定位,公立医疗机构制订药品处方集和用药目录时,应当首选国家基本药物。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创始人史立臣指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能够更好落实,需要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程。“此前医生不愿意使用价格低的基本药物,而使用高昂的进口药物,一方面是出于创收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国产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

其中,《通知》还提到关于短缺药品监测应对落实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负责本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确认、分析评估、制定替代策略等事项,并按照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工作的要求及时报送短缺信息。要加快建立完善省、地市、县三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原料药垄断、成本上涨等问题,市场上出现一些短缺药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也很重视,出台了多个相应政策。如在1月8日,江西省就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出台相关规范,将建立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监测预警体系,实行短缺药品信息直报,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短缺药品监测体系。将省内部分大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监测网络,定期提供短缺涨价药品信息。

地方不再增补药品

以往企业如果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地方增补的途径进入目录,因为这对企业而言,药品进入了基本目录就意味着保障了销量,但此次国家将这一路径“封闭”。

《通知》明确规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增补非目录药品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初期的阶段性措施,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布后,各地原则上不再增补药品。少数民族地区可根据需要,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增补少量民族药,但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和严格程序,并严控品种数量。

“地方上不再增补药品,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药企的药品不能再进入基本目录,医院的销售会受到直接影响。但与此同时,目前因为各种政策药品价格体系受到重要影响,为此,企业也会选择哪些药品进入基药目录,保障药品降价幅度在可控范围之内。”王颖指出。

上述药企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已经进入国家基药目录的品种将很快成为临床“主力”,同时配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政及部分试点城市的带量采购政策,同一个品种未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企业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也将倒逼仿制药加速洗牌。

另外,《通知》还指出,各地要重点围绕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和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新政策,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等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评估结果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地要及时汇总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

包括王颖在内的业内人士都认为,这将改变目前大多数药企重销售轻学术的现状,未来将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问题。(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