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今年北方或有长时间雾霾 多策减排但不搞一刀切

2019-10-18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寒冬临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蓝天保卫战又进入了关键阶段。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日前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秋冬季北方风速小,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生态环境部强调,今年坚决打击遏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异地转移等反弹现象,同时也要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反对“一刀切”。

风小、气温高带来持续雾霾

生态环境部表示,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

今年1-9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观测史上罕见的超长“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今年底,今年极有可能成为史上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

生态环境部介绍,受此影响,今年秋冬季北方风速小,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完不成的风险。这就要求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必须更加努力,用更多的减排量来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确保年度目标完成。

10月17日,中国气象局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雾霾形成两大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在污染源假设不变的情况下,不利条件的气象条件就容易导致雾霾了。从目前的预测来看,今年冬天风速小,而风速是驱霾的重要因素,今年消除雾霾的压力会比往年更大。

方案明确指出,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全面完成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秋冬季期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

多举措减排但不能一刀切

方案强调标本兼治,其中,“本”就是指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度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深度治理还有较大空间。

方案谈到了六个方面的措施,包括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集群升级改造,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高标准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

方案称,坚决打击遏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异地转移等反弹现象。不过生态环境部也强调,今年要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反对“一刀切”。方案中,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没有涉及。生态环境部方面表示,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严格依法依规,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河北某县级市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当地环境治理方面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不再一刀切,对于部分重大的和涉及到民生的产业,处理方式会更柔和。总体来看,企业偷排现象不能说完全杜绝,但地方政府在对低端落后的产业去存量,也在杜绝上马新污染项目,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都在推进过程中。

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方面,方案提出,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对一些重点行业,明确绩效分级指标,确定A、B、C级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上,A级企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等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重污染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应达到省内标杆水平,适当减少减排措施。

一位老家在河北沧州的环保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地企业乱排污的现象有好转,但在他老家的一些村子里,一些落后的被淘汰的材料产业还存在,废水、废物和废气乱排放也是存在的。

生态环境部还表示,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在清洁取暖推进中,生态环境部将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并因地制宜、多元施策,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在新的取暖方式没有稳定供应前,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