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纳斯达克收紧中国小型企业上市门槛 金融科技平台赴美IPO或转道纽交所

2019-10-09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如今赴美上市的难度又增加不少。”一位正计划登陆纳斯达克的国内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感慨说。

近日,他从多位投行人士处了解到,纳斯达克正考虑收紧中国小型公司的IPO审批门槛,放慢这些企业的IPO审批速度。究其原因,纳斯达克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小型公司的大部分IPO募资额来自中国投资机构,而不是美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

Dealogic数据显示,在过去18个月里,募资额不超过2亿美元的中国IPO的平均交易价格下跌38%,同等规模美国公司股价仅仅下跌13.9%。

事实上,纳斯达克对此已修改了上市规则,包括抬高了单只股票平均交易量要求,呼吁公司在IPO募资过程里,逾50%股东每人需投资至少2500美元。

前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坦言,根据计划,他所在的金融科技平台打算赴美IPO募资1亿美元,若纳斯达克将募资额低于2亿美元的中国企业视为小型公司,他们的IPO进程将进一步放缓。

更令他担心的是,若纳斯达克要求审核平台IPO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与美国投资者比重,那么他所在的平台还可能因中国投资者占比较高而被“延迟审核”。

“这无疑对中国中小型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雪上加霜。”一位熟悉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业务的投行人认为,由于行业监管趋严,当前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已挺难吸引美国投资机构的青睐。而此前,登陆纳斯达克与纽交所的国内金融科技平台(主营业务是获客、风控、运营、客服等技术输出)IPO募资额都不足2亿美元,且中国投资者在新股认购占比较高。若此次纳斯达克收紧中国小型企业IPO审批步伐,无异于关上了他们赴美上市的大门。

赴美上市难度“更上一层楼”

面对纳斯达克拟收紧中国小型企业IPO审核门槛,多家国内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直言“赴美IPO压力骤增”。

一位正在运作赴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平台副总裁告诉记者,原先他们打算将P2P业务与金融科技输出业务打包上市,争取获得最高2.5亿美元IPO募资额。但鉴于P2P监管趋严与行业动荡,他们只好将P2P业务剥离,由金融科技业务单独先行上市,IPO募资额也相应缩水至7500万-1亿美元。

“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国香港特区、美国投资机构接触,启动了募资路演。”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若纳斯达克决定提升中国小型企业(募资额小于2亿美元)的IPO审核门槛,他们整个赴美IPO进程将可能前功尽弃。究其原因,一些原先达成出资意向的海外投资机构可能在IPO延迟期间找到其他新的投资机会,不再出资认购他们IPO新股,导致平台IPO募资额大幅缩水并接受IPO停摆的结局。

上述熟悉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业务的投行人士对此指出,通常海外投资机构在签订出资意向后,不大会更换出资计划,但若IPO一拖再拖,不排除这些投资机构因投资意向“过期”或份额赎回压力过大等不可抗力因素而不再履行出资承诺。

在他看来,纳斯达克此举对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的更大冲击,在于中国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将被大幅压缩,导致金融科技平台缺乏足够的IPO募资额。

据他透露,此前多家成功赴美上市的国内金融科技平台都有大量中国资本的身影。比如与他们关联的某家中国内地或中国香港特区投资机构会一口气认购20%-30%新股,帮助金融科技平台成功完成IPO募资额并获得较高的IPO发行价格。

尤其在P2P行业监管趋严导致金融科技平台赴美IPO募资压力骤增后,个别金融科技平台甚至依靠中国资本的支持,勉强完成赴美IPO募资目标。其间多种隐秘的资本运作方式也应运而生,比如金融科技平台创始团队会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劣后份额资金,由海外投资机构发行结构型产品募集优先份额资金放大资金杠杆,再将所有资金用于认购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赴美IPO所发行的新股。只要这只金融科技平台股价不跌破约定价格,那么优先份额出资者每年将能拿到固定收益,反之劣后份额资金将先行为股价下跌“买单”,确保优先份额资金迅速出货套现保障本金安全。

“事实上,多数优先份额投资者也来自中国,尽管他们以境外投资机构(结构型产品发行方)名义持有金融科技平台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上述投行人士指出。目前他最担心的是,若纳斯达克决定对中国小型公司IPO新股认购方采取穿透式监管,上述资本运作方式将无处遁形,直接导致不少金融科技平台赴美IPO募资额大幅缩水,只能无奈放弃纳斯达克上市或者调整上市进程。

美国投资者更加挑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鉴于行业监管趋严与互金行业备案进度不明朗等因素,过去半年多家投行已婉拒多家国内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业务。

“如今纳斯达克此举等于又给他们婉拒多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上述国内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直言。

为了顺利登陆纳斯达克,个别金融科技平台只能采取新的变通措施,其中包括向纳斯达克方面承诺在IPO过程,至少25%-30%募资额来自美国投资者,或者引入美国公民加入公司董事会,以此增加企业在美国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领域的曝光度。

“不过,此举能否产生良好效果,现在还是未知数。”上述投行人士直言。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多数美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金融科技平台的投资眼光日益挑剔,除非后者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与可以预见的收入增长趋势,否则他们绝不会轻易投资。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贸然吸引美国公民加入董事会的做法颇为担心,毕竟美国公民未必了解中国国情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他们在董事会的某些作为可能会加剧公司内部矛盾,反而让美国机构投资者顾虑重重。

“更重要的是,即便不少金融科技平台都在主导技术输出概念进行募资路演,但在不少美国机构投资者看来,其业务成长前景依然受到市场过度无序竞争,监管政策变化与收入模式尚未成熟等挑战,其业务模式可持续性依然存在不小变数。”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个别急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国内金融科技平台正考虑转向登陆纽交所,毕竟后者尚未效仿纳斯达克做法对中国小型企业收紧IPO审核门槛。

“不过,相比纳斯达克侧重欢迎处于初创期或业务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纽交所更青睐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这将导致不少国内中小型金融科技平台可能被拒之门外。”这位投行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