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社论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19-11-15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一,中国政府通过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使创新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最近一个时期,创新的重要性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供应链体系受到威胁,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采取了断供核心零部件以及技术的手段,打压中国企业的发展。因此,确保中国经济安全,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成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次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意味着,要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为什么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有两个原因:首先,随着人类科学发展进入“科技高原”后,科学技术遭遇瓶颈期,面临长期的“大停滞”。在这个时期,往往创新的投入巨大,但不一定在短期内有收获,这就导致一般企业无法承受投资风险,更没有足够的资本长期维持这种高风险商业投资。其次,现代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普遍涉及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聚集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攻关,一般企业没有这种协调和配置跨学科不同资源的能力。

目前,即使是全球性的公司都很难完成重大创新,生成突破性创新成果,对长期专注于规模化发展、多元化扩张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很难胜任创新发展的重任。只有通过举国体制,通过机制创新,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本、技术与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并通过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开发,发挥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实现技术快速地转化、应用、收益。

当然,中国的创新战略部署是分层次的。除了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此次全会还提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基础研究属于创新链的上游,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的下游,多措并举,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

全会提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此前,在以GDP论英雄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规模和速度,在技术领域更多的是模仿以及商业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也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强调经济功能和价值,应用化色彩浓厚。但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能走多远的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做支撑,科技创新将成为无本之木。基础研究在知识积累、技术储备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重要的功能。中国应该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补短板,夯实中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助力中国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

全会还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中,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因为,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更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技术转化,因此,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同时,诸多研究机构也应该参与到企业创新当中去,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技术创新。

在世界面临新的技术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时期,中国需要抓住这次机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利用市场规模的应用优势,实现在一系列新产业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技术商业转化与应用作出不同的部署,将通过机制创新提高创新效率。这些部署将有助于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