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财快评 > 正文

南财快评:增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

2019-11-20 14:06:26  南财音频

近日,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德国和美国两座“机器人”工厂,将这部分业务重新转回亚洲,因为成本昂贵,并且很难将这项技术推广到不同的产品。

 

这凸显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困境,机器人只能从事辅助性的工作,增进整体效率,但无法取代人工。这种困境也迫使特斯拉在中国投资建立超级工厂。在消费品全球市场竞争中,规模化生产成本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工成本则是核心。

 

当前外国企业投资中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拥有比较优势,综合成本较低;二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即将超越美国。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业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也有一定的削弱。

 

观察历史会发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其他已经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不同,在中国产业还没有实现转型升级之前,劳动力比较优势就开始下降,并且存在资产泡沫现象抬高了生产成本,同时,外部又出现全球性的制造业投资竞争:不仅来自其他低成本地区,也来自发达国家。

 

以日本为例,日本在老龄化之前就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雁阵模型”主动布局国际分工与产业链,维持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大部分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之后,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中国因为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可以避免日本等经济体的空心化现象。

 

中国对于当前困境作出的直接回应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首先是在推动新工业革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实现在某些领域和行业的领先地位,但是,目前全球产业布局经验表明,先进技术可以为提升效率与创新提供帮助,但无法取代人工。

 

其次,中国降低对地产业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依赖,希望减轻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与成本上涨压力。基于目前要素进一步聚集,地区发展比较优势变化,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需要进一步降低。目前人工成本问题导致的一些产业逐步外迁,其实就是反映了增强要素流动的改革需求。

 

其三,中低端传统产业转移,过去东亚地区的经验,主要基于雁型战略,通过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分工,建立产业的区域纵深。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在腾笼换鸟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在国内的转移布局还不够深入。目前产业转移主要是企业自己寻找投资机会,地区间也存在竞争,但是中西部地区过度竞争,导致产业分布过于破碎,尚未形成东部的产业聚集效应。要保持目前已经形成的传统产业聚集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可以看出,在全球制造业大调整的时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的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优势依然存在,但在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问题、产业布局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都存在挑战,而在高端领域也因为扩大开放与产业竞争加剧而承受压力。目前,在改善营商环境、要素与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同时,应该将更多投资用在人力资本领域。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在教育制度上充分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意愿,推动这项基础性并涉及长远发展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