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智慧物流升级 需打破装备和金融两大障碍

2019-11-2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江虹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中国物流业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中国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全国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5.35亿快件,预计11日至18日的双十一旺季高峰期邮政快件业务量将达28亿件。

11月18日在广州举办的2019中国智造业年会上,“以科技创变产业进行时”则在智慧物流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智慧物流的痛点以及5G该如何为智慧物流赋能等问题。

物联网科技公司G7首席财务官张杰龙认为,物流行业经过多年的管理模式创新,已经创造了巨大的增长红利,而今管理创新已很难再带来往日的高增长,新突破口在于装备升级,通过智慧装备来大幅提升效率。

中通快递集团科技信息中心高级总监陈屹表示,中通之所以能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一年处理包裹量超过100亿件,日处理量超过1亿件,背后有大量的科技手段来帮其突破过亿级。“怎么样尽可能地自动化、智能化,减少用人,同时又可以让包裹更快地派到大家的手里,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陈屹透露中通科技部门的重点是,帮助转运和运输环节降低8%-9%的成本,降本增效是快递企业共同的追求。

注重装备智能化自动化的快递公司不止中通,京东和苏宁内部也都大量采用了无人仓、无人车和无人机等智能装备。

苏宁物流研发中心智慧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丹表示,目前苏宁已经布局了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拳头产品。苏宁的无人仓2006年至今已迭代第三代,在苏宁自己的场地里也使用无人重卡,不过赵丹认为完全的无人驾驶在国内实现目前尚早。“我们在考虑物流作业的时候,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应用结合去提升效率。事实上,苏宁物流引入的每个智能化技术,或者AI、IoT技术,最终目的都是降本增效。”赵丹表示,2017年苏宁云仓第二代上线,配以无人仓储的建设、捡货机器人、无人叉车和包装机器人等,整个仓库的运作都是通过无人智能装备结合起来的。

除了快递行业,智慧装备也已武装了货运吞吐量更大的港口。“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与振华重工合作的全球首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全球首辆港口无人集装箱卡车第一箱作业、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实现量产……” 西井科技CEO谭黎敏表示,迄今为止已有海内外38个码头使用了西井科技的人工智能智慧港口产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逐步与产业结合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从整个行业来说,仍面临政策障碍。”京东物流华南区副总经理、物流规划部负责人王宇坦率指出,智慧物流装备目前仍处在需要进一步探索落地的阶段。虽然仓内机器人、叉车、电子标签等技术,已经成熟到在国内主流物流公司大规模应用阶段,但在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成熟度方面,还无法实现让拣货员通过AR、VR眼镜扫描,轻松知道每个货品放在什么位置。王宇表示,京东物流已在全国11个城市开展无人车配送,可还面临设备不成熟和政策法规上的障碍。物流业成本最高的是最后100米的一揽一派。王宇表示,派件端已经有智能快递柜的解决模式,并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但在揽收环节,快递员面对上亿个包裹快递员如何称重、计算体积,国内还没有质优价廉的设备落地出现。

张杰龙指出,物流行业更大困境在于整个物流行业的金融差别大,“当前行业里风险能力最差的人承担最高的资金成本。”张杰龙认为,智能装备将带来改变,“当装备能被远程管理,交易也可远程被看到的时候,可改变金融本身的配置。”因此张杰龙呼吁智慧物流最需要的是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技术升级的事情交给市场和企业做,政府则在金融创新方面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