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速筹新大学 高等教育集群探索1+1+1>3

2019-03-2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作为粤港澳三地合作的一项重点,高等教育集群正在大湾区内部加速成形。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其2019年传媒春茗活动上对外透露,目前深圳音乐学院已经交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来筹备建设。

深圳市教育局此前透露,今年将加快筹建一批高校,包括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校筹建。

这只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启动新大学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国两会上,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呼声再次高涨,多地也都祭出了筹建新大学的规划,广州提出在南沙建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佛山拟建立世界一流的佛山理工大学,中山也想积极争取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合办香山大学。

在受访专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为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尽管粤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方面情况不一、充满多样性,但这恰是三地发挥整合效应的“正资产”。

高等教育集群呼之欲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湾区内的高校建设也加紧了步伐,高等教育集群呼之欲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除前述深圳在筹办的新大学外,广州正在新建或筹办的高校就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广州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等;佛山新建或筹办的高校包括佛山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等;中山市也提出筹办香山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

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报道,该校区计划今年年底动工,首批学生将赴香港本部就读,待广州校区建好后再转回南沙学习。第一期预计在2021年完工,根据办学协议,广州校区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办学,总招生规模为1万人左右。

3月20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咨询部博士甄学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际上很多城市早在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就已经开始规划建设高等教育院校,深圳就是个典型案例。

在2016年11月公布的《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中,深圳提出到2020 年,高等教育院校数量要达到18 所左右,在校生规模突破20万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规划》出台前的“十二五”期间,深圳仅在高等教育建设上的财政投入就高达1349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尽管如此,深圳2015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仅为15万人。

深圳为何如此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院校建设?甄学军分析称,根本原因在于对高端人才的渴求,高等教育是高端人才落地的真正抓手。近年来各地针对吸引高端人才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深圳才更加有紧迫感。“相信大湾区其他城市也是类似原因。”

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山曾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仅为常住人口的17.4%,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这一比例均超过40%。

3月20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湾区内各地启动新大学情况看,粤港澳三地合作是当前最大特色。在世界排名(QS)前100位的大学中,香港就独占了4个,合作办学最能够利用粤港澳三地的资源优势。

须与经济、产业紧密结合

卢晓中发现,当前各地在启动新大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势头,即为了引进大学而引进,过分看重规模和数量。他认为,高等教育的筹办首先要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相结合,尤其要关注科技创新。

在甄学军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产业、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等优质创新资源。当前,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大湾区高校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尚存在诸多障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与香港合作办学注重的是优势互补,香港院校在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可获更长远的支持,而内地大学可通过跟港澳院校间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以前粤港澳三地在经济上的合作较多,高等教育合作层次比较浅,但随着大湾区战略到来,三地有了新的期待,就是1+1+1如何大于3?如何做到优势互补,发挥出整合效应?”卢晓中说。

卢晓中认为,体制机制改革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前提,这需要做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协同,包括针对三地合作的法律法规作出一些调整,同时给足各个学校空间,发挥好自主权,与产业资源整合。

甄学军也认为,“湾区时代”的到来,为进一步突破各地高等教育行政壁垒、完善高等教育合作共享机制以及构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法律提供了可能。

“符合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大学集群需要有跨区域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共同的政策行动框架,需要科学规划并引导,实现大学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大学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甄学军说。

另外,受访专家还提出,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优势不在于比拼体量,而在于能否探索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办出特色。

实际上,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以深港合作为例,香港基础性人才比较多,深圳应用创新型人才比较多;香港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很强,科研人才也很多,可以与深圳高校进行资源协调,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

“大湾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产业特色,要发挥出1+1+1>3的效果,不能盲目跟进,必须要根据未来发展产业方向规划更多的特色学院。”甄学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