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成败皆于情感 ——《地久天长》的坚持和困境

2019-03-23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雨潇

雨潇

当《地久天长》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男/女演员奖的消息传来时,惊喜之外,还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期待落空。

导演王小帅作为欧洲电影节常客,从来没有获得过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早前他被扣以“零票房”导演的帽子,被指责只关心电影节,不管国内观众。媒体上多见的则是他的“愤怒”和“批评”,是他对票房和市场的“指责”,和他为艺术电影的发声与追求。

《地久天长》。资料图

他的上一部《闯入者》上映在2015年,这个时间刚好也是《地久天长》开始筹备的时间,两部电影之间几乎没有间断。在几乎是三、四年一部电影的连续稳定产出中,他似乎从未获得他所渴求的认可。他的电影里,也总是隐藏着一种不断被压抑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在《地久天长》中,迎来了集中的爆发。

冗长和感动是看完《地久天长》以后最直观的两种相互背离又彼此纠缠的奇特感受。

很久没有看过持续三个小时的片子了,对于这种长河式家庭史的故事题材,一旦拍得太“贴地”,在观影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大的疲倦感。这种疲倦在于演员过于直白的台词、表现得一如生活本身一般质朴的摄影机镜头、与情绪和画面彼此分离的音乐、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式情节,以及为了抵抗这种情节的庸常而采用的非线性但又无法通过自身形式在漫长电影时间中展现叙事技巧的剪辑。

当然,本片通过计划生育/失孤/亲子这样一组题材和演员的表演贡献出的情感浓度,将所有的冗长和疲倦都压在了这种情感产生的共鸣之下,并赋予它们漫长、深沉、自然、还原生活等等形象外壳。

似乎在故事和表演赋予的感动中,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复杂多元的艺术变得不再重要。当我们试图用这是在“还原电影本真”的说法对《地久天长》的电影质量而非只是题材和表演给予肯定的时候,会发现所谓的“电影本真”从电影的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否则,我们将唯有“年度情感大戏”的电视剧,而不再有电影。

在《地久天长》之前,《青红》《我十一》《闯入者》构成了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这也是他个人色彩最为浓厚的三部影片。而当他尝试去摆脱“个人化”叙事,讲一个更大的、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故事时,一方面,他试图通过一个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题材去吸收潜在的更广大观众;但另一方面,他仍然坚持着此前“三部曲”延续下来的电影语言,坚持他“不用刻意用力,而是让一切自然显现”的风格。

在这种质朴、冷淡、简单的旁观式风格中,镜头始终跟在人物的身旁或身前身后不远的地方,没有俯拍仰拍,没有大规模的场景调度和华丽复杂的镜头运动。而镜头和人物的距离总是不远不近,不往前推,不向后拉,这是一种不特写、不强调,但也不带过、不忽略的电影语言。

它本身与王小帅“三部曲”的个人化故事可以很好地适应。在以童年和故乡为母本的故事中,电影主角带着自我或身边亲人的原型和底色,本身就拥有导演本人强烈的情感投射。为了呈现他们,需要的恰好是在冷静、克制、不动声色中观看打量的视点位置。而《地久天长》讲的是三个家庭,在主线之外,还有大量篇幅留给另外两个家庭。巨大时间跨度里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这些全然在个人经验之外。因此,在以旁观式拍法面对各个人物的时候,永远只能表象地雾里看花、浅尝辄止,而内心流动和精神世界只能交给“情感”去补充,用对白和剧情去渲染。情感共鸣充当了缺失的补偿。

同时,“三部曲”也都拥有着一个成长式的,或者说有始有终的“故事曲线”。但《地久天长》的故事,除了影片开头“失孤”的生活剧变,整个故事是在“淡然如水”中发展的,就如影片男主人公所说:那件事以后,时间已经停滞了,剩下的只是慢慢变老。为此,导演采用的方式是事无巨细,尽可能自然地记录日常的一丝一毫。这导致大量无端、无用的细节被展现出来,也因此成为电影冗长的源头。

某一刻,当我们开始发问:在观影中被感动的时候,我们的感动是因为什么?就能发现,电影的情感和电影手法之间并不相融合。把对生活的忠实处理成“贴在地上”并不能完成电影的整体表达。在情感之外,电影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王小帅对这部电影做了不该做的减法和过多的加法。

如果说时代洪流中个人的生命浮沉,是今天中国电影里应有的,或必然要去呈现的内容。那么,我们未必需要戏剧化的江湖爱恨或者直接服帖在生活表面的直白答案,我们值得更复合同时也更锐利的电影艺术表达。(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