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名校扎堆的长江教育创新带出炉 能否打造中国的常春藤盟校?

2019-04-03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最近几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沿长江直溯,先后调研了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陈宝生指出,我国在教育现代化布局中着眼于长三角教育发展一体化,提出长江教育创新带的设想,在两个百年交替的重要节点,推动这一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极具竞争力教育带的创新发展。

他还对发挥长江经济带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和着力推进的工作任务。

长江教育创新带涉及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在这条创新带上集聚了我国众多名牌大学,长江沿线集中了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和39所“985工程高校”中的15所,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41所。

在服务重大区域战略的新背景下,沿长江分布的这些知名大学,将如何展开协同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这些大学之间有没有可能在新的指引下组成中国的常春藤盟校?

服务两大国家战略

长江教育创新带是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的一部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月18日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部省协作,推进以“四点一线一面”为战略重点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其中一“点”便是着眼于长三角教育发展一体化,提出长江教育创新带的设想。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已经明确指出,将研究制订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具体方案。

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谋划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调研组就在上海、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长江经济带省市展开了调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调研座谈的对象包括高校、政府部门与科技园或企业。

四川大学网站消息称,调研组成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说,谋划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旨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增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逻辑是科技支撑,而科技的源头创新最主要来自于高校。长江经济带上的上海、南京、武汉、合肥等城市,集中了众多高水平大学,应该让这些资源辐射力更强,带动周边地区转型升级。”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说。

那些已成云烟的大学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蕴藏着新型大学联盟的可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所被调研的大学,都介绍了协同创新工作。

在上海举行的座谈会上,有专家倡议建立长期的学校、校友联盟,以打通资源、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在湖北、湖南的调研中,也有高校提出谋划自身优势学科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协同构建强强联合共同体。

事实上,我国曾经有过的大学联盟正是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开始的。2011年,浙大、复旦、南大等8所大学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简称E8。它们此后开启了交换生计划,曾被寄望为中国的常春藤盟校。

但E8逐渐淡出了社会视野。“这是因为随着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这些知名大学主要将交换生送到了国际一流大学。”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李硕豪说。

国内还曾存在另一种形式的大学联盟。2003年大学试点自主招生后,随着招生计划的增加,大学之间为了争抢生源,组成了以清华为首的“华约”、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组成的“卓越联盟”3个大学联盟。

三个联盟分别联合命题,考试时间被安排在同一天,逼迫考生只能“三选一”。随着2015年“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政策的出台,3个联盟就此瓦解。

“形成区域大学联盟是可行的,关键是大学联盟不能是高水平大学自我封闭,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不向其他高校开放。”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大学联盟首先要开放

构建新的大学联盟,关键是资源如何配置。

中办、国办今年2月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搭建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

问题在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受到行政边界壁垒制约。比如,长三角的16个城市分属江浙沪三地,区域内的高校存在着3条线(中央、省、市)和6个层面(“双一流”、“985”、“211”、地方重点、地方一般、民办)的区分,管理权限分属各个行政系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要素的合理配置。

“如果从超越省市的区域层面,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适当的调配,可以避免按照大学级别进行资源倾斜的弊端,部属大学和地方大学的资源嫁接也会成为可能。”潘毅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甚至有学者在几年前就已主张打破省际界限,在长三角建立高等教育功能区,建立直接隶属于教育部的特别机构,统筹治理区内高等教育行政事项,诸如拨款、招生、专业设置、资源共享、学科专业优化开发、体制改革等。

李硕豪则认为,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大学之间可以采取组织联合课题组、联合制作线上课程等协同形式。

“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很早就采取了‘矩阵式’研究中心,以科研项目为导向,集聚盟校内部甚至国内外科研资源进行研究。‘二战’时期研究雷达的麻省理工辐射实验室、阿波罗计划等都是如此。”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