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流浪地球》主角宇航服亮相文博会 国产文创产品与服务“圈粉”

2019-05-2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5月20日,为期5天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闭幕。

根据文博会组委会官方披露的数据,参与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分会场、相关活动的总参观人数达780.263万人次,相比上一届增加47.005万人次,同比增加6.41%。

共有22167名海外采购商参加,比上届增加781人,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等103个国家和地区。

从2018年起,文博会不再披露具体的交易数额,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端的企业,还是需求端的采购者和普通市民,都对“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

文博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举办15年来,除了作为文化产品展示平台之外,它走过的历程也成为文化消费崛起的一个缩影。

文化消费正快速崛起

主角太空站出仓宇航服、地下城造型设计手稿……电影《流浪地球》的戏服和道具亮相今年的文博会。一位家长在现场购买了不少电影的玩具周边,他表示这比乐高便宜不少,这说明国产文创产品的价值还有很大的空间。

近年来,故宫出品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广东省博物馆牵头发起的广东文创联盟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文创产品的设计比以前更加精致,更有创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

除了实物购买,文化应用和服务类消费也正在崛起。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在广东数字出版馆内,酷狗音乐展出了自主研发的多款智能硬件,包括酷狗超级K歌机,及搭载安卓智能系统的智能音箱等,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

音乐剧是一种更加“小众”的类型,今年文博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中心首次参展。

该中心主任崔元星表示:“原来的音乐剧都是殿堂级的高雅艺术,人们必须到传统剧院里,台上演,台下看,这样会产生隔阂。我们要做的是打破隔阂,让音乐剧走向城市,走向人们的生活。”

除了机构和企业的努力,顶层设计也在助推文化消费。2016年,原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确定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从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等多方面,培育、引导、激发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

在本届文博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首次设置了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成果专题展,选取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20余个城市进行展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截至2018年12月,45个试点城市累计吸引约6亿人次参与,实现文化消费约1500亿元。

各个城市各出奇招。其中,杭州依托淘宝、天猫、大麦网等平台,开展文娱演出抢票、文化旅游打卡、民宿秒杀等活动,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3个月时间实现消费8.84亿元。成都重点发展音乐产业,举办国际音乐季、草莓音乐节等大型音乐演出及“乐动地铁”地下音乐街区活动3000余场,2017、2018年吸引约1000万人次参与,带动文化消费超过20亿元。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崛起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记者在场馆里看到,新科技的创意和技术,既可能给传统业态带来新的活力,也可能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今年的文博会新闻直播,是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采用深圳联通提供的5G网络进行,这也是深圳首次实现大型展会“5G高清直播”。

记者在文博会现场了解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深圳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23本,电子图书阅读量为11.21本,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96%。

早在2015年,深圳读书月就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读书”年度主题。一位图书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新的阅读载体和技术方式唤醒和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在近几年的文博会现场,VR一直是热点。尽管在资本市场的热度逐渐消退,但从内容端的发展来看,VR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影基地的“中影幻境”里,VR技术让人在绿幕前就可以欣赏机器人创造的上天入地的画面,还可与海面上的航母一起遨游。

中影集团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靳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几年VR内容制作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大约从2016年起,侧重于营造酷炫的效果,整体偏简单,消费者重复体验的意愿比较低;第二代大约出现在2017年底,随着大空间技术的出现,VR内容更侧重于交互,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反复体验;第三代VR内容更加往电影、故事性的方面靠拢。

“以后可能跟电影类似,有更多艺术性和文化性的东西,上映以前有一个宣发过程,观众在有了一些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走进VR体验店里。”靳宇表示。

技术和内容的升级换代,也对制作者的多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VR从业者告诉记者,在这个领域,真正稀缺的永远是内容。

在靳宇看来,中国的VR电影已经走向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国的VR内容制作,也正在进入一个迅速丰富的时期。“我们希望科技与文化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而VR电影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