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评论丨我们需要更加协调的城市化

2019-06-27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阳觅剑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根据经济竞争力对全国200多个城市进行排名。报告认为,在城市竞争力的区域格局上,“南强北弱”逐步固化,“东中一体”进一步凸显。

但是,从前20名、前50名的榜单看,城市竞争力的区域格局仍然是东部地区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所谓“东中一体”其实并不成立。在前20名中,4个是港澳台的城市,13个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只有3个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武汉、成都、长沙,都是省会城市)。在前50名中,7个是港澳台城市,33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能够位列其中的是5大省会,此外还有5个是西部、东北的省会。

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城市群时代,每个省(河北除外)都有好几个竞争力强的城市。而中部地区还是省会一枝独秀的状态,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可以说,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代差”。

以进入前20名的3个中西部省会城市为例,“首位度”都非常高,武汉、成都均为38%,长沙为30%。长沙的人均GDP是湖南平均水平的2.6倍。中西部地区要将全省的优质资源集中到省会,才具备与东部地区城市同级别的竞争力。这样的状况,显然不能说已经“东中一体”。而且,中西部的省会与省内其他城市都不是“一体”,也出现了分化。这并不符合协调发展的理念。

“南强北弱”或者说“南北分化”的现象则的确存在。报告指出,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前二十、前三十名的城市中,分别有9个、18个、25个城市位于南方,北方城市数量严重不足。与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城市则平均上升了5.4位。

从近年各省的GDP增长情况,同样可以看到“南北分化”、“南强北弱”的现象。例如,十多年前,山东和江苏的GDP总量相差不多,两者交替领先,而在2010年之后,山东与江苏之间的GDP差距越来越大。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山东作为东部地区,仍然有5个城市进入前50名,但排名都不高。再如,十多年前,河北的GDP远远高于湖北,但在2016年,河北被湖北超越。

为什么会出现“北弱”的趋势?重要原因是以山东、河北为代表的北方省份的优势在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服务业相对较弱,而近些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放缓、服务业发展较快,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幅度比南方省份更大。在本世纪初期到2008年,则是不同的情况,那时煤电油运紧张,在重化工业方面具有的北方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上快于南方省份。那个阶段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南北分化”反映了,在这十来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02年之前的20多年,出口加工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2002年到2010年前后,工业化的深化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具有资源优势和较好工业基础的北方省份获得了更多机会,经济增长较快。最近十来年,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题材,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希望城市化能够带来增长动力,促进资源逐渐向大城市集聚,以拉动高端产业的发展。中西部省份提高省会的“首位度”,就是对这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运用。人口集聚的城市更青睐服务业,而与工业的相容性较低。

城市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平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进程。但目前这种城市化,急于追求高端产业,使资源向少数地区、少数城市继续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其实很难提供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大多数在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却比中部地区低,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继续集聚资源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中西部地区依靠提高省会“首位度”,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展开竞争,也没能使经济增速提升。在“北弱”的同时,很难说“南强”,南方只是相比北方好一点,但经济增长也是减速的。

因此,目前这种城市化,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最优模式。我们需要更加协调的城市化,首先是与工业化协调,其次是地区之间、不同级别城市之间更加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