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 数字化、智能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9-09-30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引领,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而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国转变,产业结构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7月发布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下一步,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同时,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轻工联合会资料显示,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在高技术装备类产品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8亿部、3.1亿台、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70%-90%之间;汽车产量为2781.9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国产业布局更加平衡。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1952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两板块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别只有12.6%和13.6%;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两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0.4%。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2.5%和17.8%;工业规模最大的两地区变为广东和江苏,两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3.4%,明显小于1952年最大两地区的占比,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

智能制造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前所长王喜文就工业发展变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是优化产业结构(从低端的组装加工向高端的服务型制造等),强化工业基础(例如:标准化、质量品牌等),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转型升级了,产业也就转型升级了。企业转型升级则要提升竞争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提质增效。” 王喜文指出。

数字化助推转型升级

虽然我国在三次产业方面有较大的成就,但国家统计局报告也指出,当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其中,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根据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以数量扩张为主,但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提升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工业品的市场需求逐步饱和,制造业的数量扩张日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迫切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

当下,在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渗透和普及应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将加快,产业附加值将逐步提高,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将趋于稳定。

易观国际集团共同创始人、天马云商总裁杨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例称, 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使以C2B为代表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这种新的趋势不仅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产能损耗,还可以带动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跨越升级,以智能制造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新时代,让中国由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

“互联网平台模式所形成的互联网思维浪潮,激发带动了制造业内部精益创客平台模式发展。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为制造业培养了具有互联网原生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杨彬指出。

以钢铁产业为例。过去,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是从钢厂到代理商、中间商、服务商,最后才到用钢企业,流通链条过于繁杂,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0天~45天,资金占用时间达40天~60天,效率非常低。

而与产业互联网合作后,从钢企的角度而言,他们的节奏变得更快了。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因为找钢网的库存周转率约15天,传统企业一旦和找钢网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企业合作,就必须加快步伐。“钢厂需要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安排得更满,同时包括运输、结算,要做得更加有序、更加有效,要改变以前过去的习惯,要跟得上互联网的时代。周转率的提升、中间环节的压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基于大宗商品电商行业将成为“数据森林”的判断,找钢网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成为一家能够优化供应链的工业大数据公司。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找钢网可以将哪个品种缺货,哪个品种接近饱和等市场信息传递给钢厂,钢厂可以据此迅速安排发货、调整价格,获得更丰厚的收益。

王喜文指出,智能制造是我国未来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每年也都有大量财政补贴扶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与新模式应用项目,但许多示范项目远未达到“智能化”,依然停留在围绕数采数控(如何实现数据采集,如何进行数字化控制),以“自动化”为标志的工业3.0阶段。

杨彬也指出,现阶段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面临的问题,首先,以数字驱动精益增长、价值成长的意识仍然没有形成行动共识,对数字用户资产等新的数字资产重视不够。在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增大、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势下,制造业企业更应形成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的经营理念,跳出旧有的“靠推广和销售获利”思维,重视用户数据资产对企业的增利作用。

其次,制造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积累不足、分析和运用数据资产的水平欠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用户数据指导生产经营,但由于数据的种类繁多、应用场景复杂,很难产生统一适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这将大大影响数字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变现程度。

第三,数据安全问题有待解决。对于制造业来说,数据类型涵盖了设备、技术、生产流程、产品、供应链、用户等多个方面,对数据安全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如果这些数据在采集、存储、应用过程中被泄露或篡改,将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