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嘉宾建言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

2020-11-22 11:39:19 大洋网

  伴随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发展也从增量扩张阶段逐步向存量优化阶段转变。如何通过高效的规划、建设和治理,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的经济、人口和环境承载能力,逐步解决大城市病,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昨日,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平行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城市更新、智慧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等内容展开重点研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城市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与城市安全

  “大城市安全吗?”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昨日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平行研讨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要从微观出发,通过更新等让城市变得更好,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过度依靠资本或过度依赖政府主导都不可取,顶层设计要找到中庸之道。”

  据郑永年观察,当前世界出现“城市越来越大”的趋势。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城市是“分销中心”,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城市规模也在扩张。然而要看到的是,日本1/3人口集中在东京周边,使得它的三线、四线城市正在消亡。

  中国的情况如何?郑永年说,中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向“北上广深”靠拢,可以想象如果不加以限制,人口超过2000万的单体城市将越来越多。然而,城市是一个综合工程,政府有能力管理微观层面的工程,甚至智慧城市也将增加治理效能,但大城市化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郑永年认为,“从世界历史看,我非常担心城市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表面上看,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即使引入智慧城市,也要讲求信息安全。还有战争,历史上一战、二战毁掉了多少大城市。所以我觉得城市发展还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此次新冠疫情中,武汉封城。如果北上广深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封城,代价有多大?”郑永年说,城市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还要考虑城市安全的问题,例如瘟疫和战争这些对大城市冲击尤其大的风险问题。

  因此,他建议城市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考量,应当引导城市平衡地发展。不能把优质资源全放在一线城市,也要统筹好三线四线城市的发展。他还特意补充强调一个很实际的观点:城市越大,人类的生育率越低,因为压力越大。

  除了顶层设计,城市发展还要注意什么?“资本太重要了!”郑永年强调,城市发展有一个规律:资本来了,城市崛起;资本走了,城市衰落。前一个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东莞的发展,广州城市的更新;后一个例子是美国铁锈带,以及亚洲许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能过度依赖政策开发、政府主导。”郑永年说。

  国创会副理事长、原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司长刘随臣:

  截至去年底广东累计节约土地20余万亩

  “广东是三旧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发源地。”国创会副理事长、原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司长刘随臣细数了广东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的历史成就:2009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同时,当时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支持广东三旧改造的发展,从土地产权制度、供应制度、税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倾斜,支持了广东三旧改造的发展。

  截至去年底,广东实施改造面积近180万亩,累计节约土地20余万亩,节约率达到了24%。去年,广东旧改进入加速发展快车道,新增实施改造10.2万亩,完成改造7万多亩,创历史新高。

  他还点赞广州的城市更新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5年,广州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局。同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把三旧改造的内容统一纳入到城市更新,使三旧改造又迈出了一步。今年9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做到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优化城乡功能结构布局、传承历史文化、营造国际一流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统筹和进一步推进了城市更新工作。

  面向未来,刘随臣认为城市更新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关系,要解决历史欠账和适度超前的意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育和恢复的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再造。

  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提高效率。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和在城市中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善各利益主体在土地增值收益方面的共享机制,优先考虑公共设施配套,保障公益性需要。

  此外,要传承历史文化,要注重城市内涵的提升,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和运行的新机制。通过微改造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实现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场所功能与品质的综合升级,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市场研修学院党委书记宋友春: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拆掉重建需尊重市民意愿

  城市更新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是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市场研修学院党委书记宋友春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建设进入了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质、存量发展的阶段,城市更新代替城市扩张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这次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城市的一系列短板、弱项,急需通过城市更新行动系统解决。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宋友春表示。

  城市更新的任务是什么?“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目标以满足人们宜业宜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功能性改善为重点,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宋友春归纳出八项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二是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完善工程。三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四是加强居住社区建设。五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七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八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宋友春强调,“城市更新绝不是简单的拆掉重建,它是发生在城市当中一种持续的改善行为,是城市不断再生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物质环境改善的作用,更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复兴的意义,城市更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尊重市民意愿,稳步有序推进。”

  华为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

  智慧城市的本源需求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是什么?在华为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看来,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善感知、能呼吸、会喘气”的有机体,它的“大脑”是运营指挥中心,“眼睛”是机器视觉,“血液”是数据,“手脚”是城市各行各业的应用,“经脉”是云网设施。

  郑志彬投身智慧城市建设已有七八年时间,过去很多人认为智慧城市是概念,但现在很多人相信智慧城市可以成为现实。但智慧城市不能为建而建,它的本源需求应该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智慧城市一定是以人为核心打造的城市。例如办证“最多跑一次”、用手机就可以买火车票,这些都是获得感。安全感如何提升?他看到今年在抗击疫情中,智慧城市的网格化力量在基层发挥了强大的保障作用。数字化治理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郑志彬表示,智慧城市的发展必经之路是从“云”的融合走向“数”的融合,从打破孤岛走向联接孤岛,把数据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未来在智慧城市里面,我们要把真正跨领域、跨业务、跨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和人工智能发挥作用,从而造福老百姓,造福城市。”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