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评论丨努力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2020-04-0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春顶,林欣

李春顶林欣

近期以来,外贸订单取消的消息不绝于耳。随着海外疫情的暴发和不断升级,国际市场的需求急剧萎缩,带来了一些外贸退单。今年2月,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后,制造业生产几乎停滞,导致许多外贸企业无法按期交货。进入3月之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内制造业产能逐渐企稳,内需逐步恢复,外需订单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疫情全球蔓延,抑制了国外的需求,导致海外订单近期以来大量减少、暂停和取消。

国家统计局2019年4月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共有农民工2.9亿人。在第一产业的农业领域就业的占0.4%;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49.1%,其中制造业占27.9%,建筑业占18.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50.5%,其中从事住宿和餐饮的农民工比重为6.7%,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2.2%,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中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5%。可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

首先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看疫情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业既给农民工提供了充足的务工岗位,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例如餐饮、住宿、家政、维修等生活性服务行业对农民工的用工需求很大。随着中国疫情基本控制,国内服务业已经逐步恢复,但全球疫情的蔓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工将因服务业受到的冲击而在家待业。

其次是从第二产业的工业看疫情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工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两个领域。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内外疫情带来的制造业收缩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不过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政策或将弥补建筑业的损失。尽管中国出口产业呈现不断升级的趋势,但大部分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型的产品结构。当外贸企业的外贸订单可观时,会扩大对农民工的用工需求,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数量或结构型“民工荒”;而当国外的需求萎缩时,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维持,就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就业挑战。

再次是从第一产业的农业看疫情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从生产端来看,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受阻,农民不能及时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从流通端来看,部分地区的疫情将影响农产品运输渠道的畅通性,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因贮存条件的特殊性,流通端受阻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从进出口端来看,国外疫情的蔓延影响农产品的进出口,近期相继有国家陆续采取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进口限制和出口限制的措施;从消费端来看,生产端和流通端受到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带来农产品价格上涨。

疫情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一定挑战的同时,也需要农民工进行就业结构的调整。其一,政府要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让外出务工人员尽快找到工作。同时,政府还要为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提供有效的、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做好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工作。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以应对疫情稳定后可能产生的就业需求反弹。当然也要引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返程返岗时间,避免盲目外出务工,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城务工。其二,在同等条件下,政府应优先受理因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出口制造业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在职培训补贴的申请。虽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但在线服务业却在疫情期出现了井喷。因此,可以引导农民工向服务行业的转型,由线下生产端适当转移到线上物流配送端。其三,积极引导制造业、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民工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