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失宠”——脱贫户马银成家的餐桌之变

2020-09-15 20:49:49 新华社

  “吃饭啦!”马秀梅喊一嗓子,丈夫马银成便麻利地把桌上的巴旦木、松子、杏仁等坚果撤走,捧上两大盆青椒炒鸡块,一碟白馍,一碟糖馍,再拎来一壶热茶,准备吃午饭。

  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中的“西”字即指代固原市西吉县。今年37岁的马银成住在西吉县白崖乡鹞子川村。对于马银成一家而言,如今餐桌上品种多样的食物,在过去是一种奢望。

  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过去,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鹞子川村农业发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马铃薯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作物之一。对于这种西海固群众习惯称之为“洋芋”的作物,村民们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在水利建设滞后、农业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洋芋是村民们填饱肚子的主粮,也是他们眼中的“救命蛋”。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的菜篮子里都没多少东西可吃,只能换着花样吃洋芋。蒸洋芋馍馍、炒洋芋片、煮洋芋蛋蛋……”马银成说,时间长了,他也感到烦腻,可是想吃顿青菜都不容易,更不用说肉了,那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回的东西。

  在马银成家,有一种常做的菜式——蒸洋芋。将带皮的洋芋从中间切开,放在锅中蒸熟,上桌后就着咸韭菜吃,既当主食,又当蔬菜。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因生活所迫而产生的特别菜式是马银成和其他村民饭桌上的“常客”。

  近些年,西海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鹞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饭桌上的菜式逐渐多了起来。然而,马银成家的日子却没有太大起色。“老母亲得了脑梗,看病要花钱,老父亲腿脚有病,干不了活,家里还有两个娃娃上学。”马银成说,挣钱门路少,日子艰难得很,他们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当时有口吃的就不错,没心思讲究吃些什么。

  所幸这几年,马银成家的生活有了转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鹞子川村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短短几年间,便成为西吉县的养牛示范村。据村支书王常喜介绍,当地扶贫政策覆盖面广,补贴力度大,仅在鼓励种植饲草方面,村民种植青贮玉米有补贴,制作青贮有补贴,修建储藏青贮的池子还有补贴。

  马银成乘上了这股东风。“村上帮我家申请了扶贫贷款,我前后一共买了9头母牛。要说这些牛也争气,两年下了7头牛犊。”马银成告诉记者,算上先前家里养的,扣掉卖出去的,现在他一共有19头牛,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

马银成(左一)在自家牛棚喂牛。新华社记者罗毓摄

  “养牛效益好啊,不往多里说,每年卖3头牛,就能赚个三四万!”马银成说话间藏不住笑意。除了养牛,农闲时节,勤快的马银成夫妇还去工地打零工,每年能赚1万元左右,目前全家已顺利脱贫。

  生活慢慢变好,马银成家餐桌上的菜也早已不以洋芋为主。“想吃啥菜直接买,吃肉不用挑日子,水果、酸奶也少不了,以前连名字都不敢问的坚果现在也能当零食啦。”马银成说。

马银成家餐桌上的坚果。新华社记者罗毓摄

  餐桌之外,马银成家还置办了不少大件。屋里液晶电视机、冰箱、台式电脑、沙发等应有尽有,院子里还停着一辆小汽车。

  尽管靠洋芋充饥已成为历史,但洋芋并没有完全撤下马银成家的餐桌。家里的几十亩地,马银成大部分种上了青贮玉米,却特意留了一小块地种洋芋。“种来自己吃。吃惯了这味道,时间长了不尝尝,还怪想的。”马银成笑着说。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