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汕头大基建时代:“再造”汕头港,连接广深1小时交通圈

2020-09-08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洁

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3元,在粤东首屈一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超过1亿元;广东省认定高新企业715家,全部达到国家级高新企业标准……

汕头这一广东东部的“明珠”,在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正在重新定位自己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汕头港的“再造”,高铁一体化枢纽工程的开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加密,汕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进入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阶梯。

汕头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张虹莉表示,每个地方要发展,交通一定要先行。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汕头在建设深水港和高铁一体化工程等交通大项目,这是汕头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

“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汕头,作为“一带一路”沿海的节点城市,和汕潮揭都市圈的领头羊,正在依托自身的优势再出发。

汕头这一广东东部的“明珠”,在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正在重新定位自己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位置。-新华社

再造汕头港

40年前,汕头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40年过去了,汕头的发展如何?

从GDP看,1980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仅10.7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366元。2019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69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80年增长50.3倍。

从工业上看,1991年汕头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3000亿元,2019年达4197.46亿元。

和其他经济特区相比,汕头的发展势头并不算突出,但陈鸿宇表示,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比较经济发展的质量,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该地区的经济质量的关键之一。深圳GDP总量是汕头的10倍,人均GDP是汕头的4倍到5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汕头的2.5倍。从广东省来看,汕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处于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第一位。

汕头工业化进程推进的速度也很快。陈鸿宇表示,汕头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接近96%,这意味着汕头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都已经转到工业化轨道上来了,汕头的工业化水平要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其他城市。

汕头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三次产业结构为4.5∶47.5∶48.0。陈鸿宇表示,汕头的工业化不是由主城区完成再对外辐射的,而是整个周边地区,根据自身的特色做专业镇,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如纺织服装、化工材料、玩具,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汕头走出这一条路,主要靠市场机制和对外开放,靠民资、侨资、外资带动。

然而,汕头的发展有一些天然的弱势。汕头离珠三角比较远,所处的区位较差,基础比较弱。此前,没有太多重大项目落户,也没有出现非常强大的龙头公司和集团。

怎么办?2020年汕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攻坚,以筹办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为契机,围绕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打造沿海经济带东翼重大引擎,系统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汕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许多为交通基建项目。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汕头港广澳港区的建设。

广澳港区位于达濠岛南端的广澳湾内,是粤东地区难得的外海深水港区。随着旧有的珠池港区功能调整和生活化改造,广澳港区成为汕头港的主要发展港区。目前,广澳港区被确定为粤东港口群唯一核心港区。

2019年底,广澳港区二期工程交工验收。2019年12月31日,汕头港广澳港区起步工程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未来可满足3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和3.5万吨级散货船舶靠泊,有条件减载靠泊5万吨级散货船舶和集装箱船舶。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志明表示,汕头港广澳港区已经形成初步的规模,目前将推进三期工程建设。除了集装箱码头,下一步还要考虑散杂货的码头。在临港产业方面,初步考虑石化产业。“整个汕头港广澳港区,具备30多个码头的建设空间,目前只建设了9个,所以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2019年11月,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汕头港广澳港区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对考核年度在广澳港区新增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港、澳、台航线除外)连续运营满一周年且考核年度挂靠36航次以上的航线经营人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每条新增的国际近洋集装箱班轮航线补助150万元,每条新增的国际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补助300万元。

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7月份,广澳港区外贸集装箱3.2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10%,内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17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98.93%,单月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汕头港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港口进行分工,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是作为国际的干线港、邮轮母港存在的,汕头港则作为支线港,以及邮轮的重要停靠点存在。”吴志明说。

吴志明表示,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不单单就是为了拉货卸货,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广澳港区的基础条件实现产城融合。目前,在港口旁边有一个综合保税区,下一步保税区跟港口的功能可以互相促进。此外,在广澳港区的后方,也在布局规划一些物流和产业的园区,以支撑汕头市在物流跟临港产业方面有一个较大提升。

陈鸿宇表示,汕头港是汕头的“一号工程”,可以说汕头要振兴,发展广澳港区这一深水港区是首要的条件。产业发展方面,汕头最缺的就是合适的重大产业项目、缺乏重大的产业平台。要依托汕头现有的各个平台,综合保税区、深水港区后边的临港工业区,以及汕头的高新区和建设中的东海岸新城、广以高科技合作区,做大汕头的临港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补上缺少大型骨干企业“这一课”。

深度融入珠三角

2019年,汕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13亿元。今年1至7月份,汕头378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0多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7.8%。

在基建快速推进的背后,是汕头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的设计。从交通基建上来看,除了依托汕头港之外,汕头高铁一体化枢纽工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这是粤东最大的高铁站,主要包含新建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铁站房和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未来,350公里时速的汕汕铁路将经过此处,将来从这一火车站乘坐动车直达广州,理论路程时间大约在1.5个小时左右,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汕头港的高铁枢纽一体化工程,对整个汕头产业的发展作用太重大了。汕头之前有动车经过,但还没有真正的350公里时速的高铁,这次随着这一项目的建设,加之高铁站的位置在汕头的新旧主城区中心,建成之后,将打通汕头的周边县区去往广东省其他城市和省外‘高速通道’。”张虹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张虹莉认为,随着高铁站和汕汕高铁的建设,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北面则与厦门等其他经济特区的往来更为密切。“这对于提升整个汕头在下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位置有很积极的作用。我预计未来汕头高铁枢纽一体化工程建好之后,客流量相比现在明显地增加。”

8月底,汕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会议指出,要提速、加密往大湾区的高铁、高速通道,围绕构建汕头至广州、深圳1小时交通圈,推动形成融入珠江三角洲、贯通沿海经济带、连接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快速便捷交通网络。此外,要推动汕潮揭城市群立体交通织链成网,实现汕潮揭都市圈1小时通勤。

交通圈的打通,将有利于打通汕头与珠三角重要城市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流通,使城市获得更多的资源注入。那么,汕头要如何迎接区域合作的新时代?

目前,汕头正在努力吸引更多来自广深的资源,发展自身的新产业。今年8月11日上午,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汕头高新区举行。

陈鸿宇指出,汕头要紧紧抓住国家新基建的机遇。加快5G基站建设,尽快推广5G和工业互联网在汕头的应用。

“汕头是粤东数字经济的支点,是广东省数字经济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最近跟华为等一批深圳数字化的企业签约,汕头要做一个平台,要着重去推进整个新基建中和智能化、数字化相关的制造业跟服务业,特别是电商物流,在粤东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此外,汕头市城市的精细治理,也必须用数字手段。”他说。

陈鸿宇认为,建设好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于汕头特区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除了营商环境,还必须在城市治理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发挥好特区的窗口和示范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