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连线|独家专访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8%,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

2021-10-15 16:36:3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施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施诗上海报道

近期,欧美多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投资者们担忧,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让原本就曲折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雪上加霜”。

“我认为能源价格飙升主要是因为供需失衡。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相当强劲。根据我们最新的展望,我们维持全球经济评级稳定在5.8%左右、上调了对欧洲经济的预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期。”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在接受《全球财经连线》独家专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美国的通胀压力仍在延续。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CPI年率未季调为5.4%,略高于预期和前值的5.3%,美国9月核心CPI年率未季调为4%,与预期和前值一致。

Gruenwald认为,虽然通胀高于2021年年初的预测,但是从中期来看,市场对美国通胀的预期非常稳定而且非常接近2%,并相信美联储可以引导通胀回落到目标区间。他预计,美联储将于今年年底开始缩债、明年年底开始加息。

展望2021年全年经济表现,Gruenwald强调,中国今年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供需失衡导致能源价格上涨

《全球财经连线》:第三季度通胀压力似乎接近峰顶,但一些地区的能源价格也在飙升。这一现象是否会加剧通胀担忧?

Paul Gruenwald:通胀快速上升是由于我们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因此这是好事。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某些领域需求端的复苏速度远快于供应端,如木材、二手车。目前能源领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能源价格正在上涨。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能源价格上涨是否会通过经济传导至消费者价格并最终传导至薪资。我们不希望看到薪资以螺旋式上升,这将迫使央行采取行动。目前我们看到最初的价格压力有所缓和,伴随着它们正传导至消费者和薪资。

但是数据仍在变化,所以我们仍在实时监测。不过,截至目前影响范围较窄。还未达到需要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行动的程度。

《全球财经连线》:为什么会发生能源价格飙升?

Paul Gruenwald:强调一下,我认为这更多是因为供需失衡。目前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旅游需求,而且对能源的需求增长相当快。在供应方面,OPEC不会改变产量,而且与伊朗的协议尚未达成。非欧佩克国家对能源供应也有一些担忧。因此供应端不能匹配需求端的大幅上涨。这迫使目前能源价格上涨,远远高于我们今年最初的预测。

《全球财经连线》:供应链问题在第四季度还会延续吗?

Paul Gruenwald:我们相信会延续。这将取决于供应链的情况。以芯片为例。芯片产业的供应短缺正在影响汽车行业,正在影响电子和其他行业,这令供应端的复苏出现“刹车”。

我们的专业分析师预计这些行业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供应才能赶上需求。不过,这一情况和居家办公有关,需要更多的电脑。此外人们可能选择住在城外,因此想要再买一辆车。

事实上,这是强劲复苏的标志。但就像刚刚讨论的石油问题一样,芯片领域供给端的反应速度相对缓慢。我认为这不是瓶颈,因为我们没有失去供应,只是供应的复苏速度比需求慢。

对芯片制造商来说是好事,他们的收入和利润处于高位,但“缺芯”推迟了一些关键行业的生产,比如电子和汽车。

美联储最早于2022年底加息

《全球财经连线》:面对能源价格飙升,美联储是否依旧会尽快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你如何判断?

Paul Gruenwald:关于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一直非常坚持和谨慎。目前看来,缩债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当前美联储每月购买约1200亿美元的资产,约2/3是国债,1/3是抵押支持债券。美联储计划是在明年年中结束缩债,因此整个缩债过程可能持续8到12个月。目前的迹象表明美国经济足够强劲,就业市场也足够强势,这可以令美联储放心地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放缓资产购买步伐。

《全球财经连线》:那关于加息呢?

Paul Gruenwald:加息不一定要等到缩债结束。不过,美联储已经传达非常明确的信息,将先停止资产购买计划,再根据市场的情况评估何时加息。美国目前利率略高于零,我认为美联储将在2022年底告别这个利率区间,然后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进行两次加息。

《全球财经连线》:鲍威尔承认通胀压力将持续更长时间,你认为通货膨胀会成为一个长期问题吗?

Paul Gruenwald:我们不这么认为。通胀肯定比我们年初时想象的更高、更强势,但是目前未发现工资-价格周期成为令人担忧的事情。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市场对通胀的考虑主要是未来五年的五年期预期通胀率(5-Year, 5-Year Forward Inflation Expectation Rate),即他们考虑的是从现在起未来5年到10年的通胀,一个偏中期的趋势。市场对美国通胀的预期非常稳定而且非常接近2%。

这传递出的信息是市场相信美联储可以完成它的工作——实现2%平均通胀率的目标。虽然我们看到2021年的通胀率远高于我们最初的预测且可能会延续到2022年初,但市场相信美联储可以引导通胀回落到目标区间。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预期

《全球财经连线》:除了通胀压力,充分就业是美联储的另一个目标。你如何评价9月非农就业报告?

Paul Gruenwald:这个经济周期中,美联储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提出充分就业的新概念。这意味着美联储愿意令经济活动稍微过热一点,为了让失业率降至3.5%-4%区间。

9月的非农就业报告显示,新增就业人数远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失业率继续下降,从5.2%降至4.8%。距离美联储充分就业的目标越来越接近。

不过,在这个周期以及过往的许多周期中所看到的是就业往往滞后于经济复苏。比如,美国GDP目前已经回到2019年底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的水平 ,但仍然缺少几百万个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希望继续看到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就业岗位继续增加。

尽管低于比市场预期,但9月新增就业人数并不可怕。7月和8月的就业数据都被上调,因此记住目前的数据只是初值。而且就业市场的增长势头似乎仍在继续,拥有不错的就业增长,失业率继续下降。

《全球财经连线》:为什么实际数字和预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Paul Gruenwald:我们不能完美地预见未来,只是提供一些参考,因此总是有一点点差距。众所周知,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先收集了部分样本,然后他们收集更大的样本再确定最终的数据。每个月都预测准确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我们正密切关注宏观趋势。经济是否在改善?劳动力市场是否在改善?如今大多数行业的就业情况是否都在改善?

今年经济仍将以接近6%的速度增长,失业率正在下降,行业正在复苏,这是不错的消息。虽然比前一个季度要差一些,但仍然处于一个相当强劲的复苏之中。今年可能是美国 30 年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全球财经连线》: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但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处于低位。这是否会影响增长?

Paul Gruenwald:消费约占美国经济的2/3,远高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因此消费者信心很重要。这实际上取决于正在发生的两件事:新冠病毒和疫苗接种率、商业的开放程度。因为疫情的缘故,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些行业在全美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都不同 。

我估计第三季度新冠疫情的部分反弹削弱或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不过,宏观数据依旧不错,人们又开始花钱、旅行、消遣。

不过,就业尚未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增长水平,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疫苗接种是关键因素。如果接种率足够高,那么可以开放这些行业,就可以完成复苏。复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完成全面复苏需要疫苗的广泛接种。

《全球财经连线》:随着感恩节、圣诞节的临近,消费在第四季度是否会表现强劲?

Paul Gruenwald:是的。我们倾向于对数据做出季节性调整。临近年底和美国的节假日时,消费支出总是会增加,就像中国的节假日消费会增长一样。一般而言,如果经济状况良好、就业状况良好而且美国家庭仍有大量的存款,整体经济的推动力也将继续存在,我认为会有一个好势头。

《全球财经连线》:能否展望一下第四季度的美国经济?

Paul Gruenwald: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我们最新预测的是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为5.7%,略低于今年早些时候的预测6.8%。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决定:第一,受Delta变异毒株影响,第二季度的增速低于预期;第二,一些行业的供应链依旧受到限制。

我对第四季度的预测没有确切数字,但会继续放缓。美国是一个增速为2%的经济体。当回到稳定状态时,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在2%左右,因此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并不奇怪。

全球恢复正常货币政策仍需时日

《全球财经连线》:一些新兴市场央行已经开始加息,这是否意味着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即将终结?

Paul Gruenwald:多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今年都已经开始加息。巴西央行动作最多,加了425个基点。俄罗斯、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的央行也都先后加息。受价格冲击,这些国家的通胀率更高,央行的可信度普遍低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因此他们需要更快地对通胀冲击做出反应。从度过全球金融危机至今的10多年里,通胀率普遍过低、名义GDP增长过低,央行的利率处于较低区间,而且正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因此难以达到通胀目标。

标普内部的基本观点是希望看到全球经济有秩序地再膨胀。通胀能够达到目标,名义增长稍微高一点,企业的收入增加,工人的工资上涨。

这是我们预测并希望的情况。但不希望出现通胀大幅攀升以及利率的剧烈上升,这往往会破坏市场的稳定。

事实上,当通胀率略微走高时,我们就会转向正常的政策利率,这是一件好事,只要它以广泛而有序的方式发生,而不是一种无序的方式。 

《全球财经连线》: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转向正常的政策?

Paul Gruenwald: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去年全球的降幅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经济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但各国经济也出现了反弹,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随着免费接种新冠疫苗,中国经济已经复苏并且接近恢复至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经济已经复苏至正常水平,但尚未走上正轨。欧洲经济复苏则相对缓慢。一些新兴市场永远不会复苏,由于新冠疫情将令他们永久性地失去产能。

我们现在说回到新冠疫情之前的世界显然还为时过早。就业、产出、疫苗都存在缺口。在我们可以说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之前,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正常化。这不是2021 年的事,也不是2022 年的事,可能是在那之后几年的情况。复苏仍需要一些时间,但应该比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的速度更快,因为这次更像是一场健康危机,希望复苏会更快、更彻底。

《全球财经连线》:土耳其是个例外 。几周之前,土耳其央行决定降息。土耳其发生了什么?

Paul Gruenwald:土耳其正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大多数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加息,因为通胀率居高不下。土耳其央行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有点不寻常。各国央行有一个类似的目标——确保通胀得到控制、经济迈上良好的道路。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个经济体,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我怀疑如果通胀没有得到控制,当局可能不得不改变方向。土耳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需要再观察下情况,尤其是土耳其通胀的发展趋势。

《全球财经连线》:如果美联储开始缩债,其他国家将受到哪些影响?

Paul Gruenwald:回想2013年,我们经历了“缩减恐慌”。“脆弱五国”就此诞生,分别为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当时美联储决定缩债和收紧货币政策,令市场震惊。这引发了市场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市场必须替换利率和汇率的假定路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的情况,而他们需要这些资本为经济以及预算赤字融资。因此,对于一些自然新兴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我认为可以吸取一个教训,各国央行需要尽可能地、清楚地释放何时开始缩减以及持续时长的信号。美联储今年就释放一系列信息,透露缩债的信号。这一做法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和波动。不过,缩债确实有潜在的溢出风险。

对一些更大的、流动性更强的新兴市场而言,此次缩债将产生哪些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仍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全球财经连线》:一些国家经济的增长似乎有所放缓,但你仍然维持2021年的全球增长前景不变。为什么?

Paul Gruenwald:这是有点非同寻常,因为我们没有更新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不过,我们对全球每个国家的预测都有很多差异,对美国下调了约1%。对欧洲的预测上调了不少 ,因为欧洲第二季度表现强劲,消费者可支配资金变多、就业率也在上升,而且在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展非常快。欧洲的复苏势头甚至比最初设想的更强劲、更有力。欧洲经济5%的增长率是相当惊人的,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我们还上调了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的预测,比如巴西和俄罗斯。

我认为从去年的经历学到的一个教训是各国正在探索如何与病毒和谐相处。我们的一些研究表明今年各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流动性对消费的影响2020年那么严重。

目前看来,政府、企业和家庭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管控疫情。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走出困境 ,也并不意味着这第三波和第四波疫情对经济增长没有造成冲击。

《全球财经连线》:怎么看待2021年的中国经济?

Paul Gruenwald:我们将中国的增长预期从8.3%下调至8%。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第一个从新冠疫情中恢复过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拥有良好的优势,而其他国家仍有一些弱点,因此中国仍维持良好的增长趋势,仍然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我认为中国今年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最大贡献者。中国的增速仍然很快,但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慢一点。

《全球财经连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疫苗接种率仍有很大差距,这将会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Paul Gruenwald:我们的确面临一些挑战。美国也存在类似的局面 。美国一些州疫苗接种率很高,而一些州的疫苗接种率不高。未接种疫苗的州曾很好地度过了前几波新冠疫情的考验,但是在Delta变异毒株的肆虐下遭到重创。目前,疫苗接种率非常高的地方都是较为富裕的经济体。

据我从专业人士了解到,我们将不可能远离新冠,除非每个人都接种疫苗。因此,下一阶段必须提高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率。 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出现更多的变异毒株和更大的疫情。我认为这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尝试着去提高各地的疫苗接种率。

《全球财经连线》:第四季度我们应该警惕哪些风险?

Paul Gruenwald:多项风险似乎显而易见。新冠病毒是第一个风险,让人们接种疫苗可以令病毒得到控制或能够令一些经济体继续逐步开放。全球范围内的债务水平要高于新冠疫情初期。

其实在疫情之前,我们就对一些国家和区域的债务水平感到担忧。

名义通胀是很重要的,这能让收入和工资以及名义GDP增幅提高一点,将有助于偿还一些债务负担。后疫情时代有一些重大的结构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居家办公  ,还有些人搬去了不同地方,城市里的商业地产变得不那么吸引人。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就增长的新模式、生活和工作的安排达成一致。我认为所有的这些变化仍在进行之中。

此外之前提到的通胀是另外一个风险。关于通胀的争辩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或几个季度里延续。通胀是否是暂时的,还是我们将处于一个面临薪酬压力的新阶段?我认为我们还没有走出结构性的低通胀周期。伴随着新冠病毒危机,通胀方面有了更多的动力,低端劳动力市场有些吃紧。

这些是我们未来几个月或一两个季度值得关注的大事件。

策划:于晓娜    

监制:向秀芳  方晓茸 

记者:施   诗

编辑:包芳鸣李艳霞

制作:李   群

拍摄:陈   蓁 

字幕:李   群袁思杰 

实习生:陈秋如朱诗琳 

海报:李   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曾婷芳赖  禧黄达迅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