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地评线】南财快评:基础教育实验区先行先做,宜从“经费和编制跟学生走”开始

2021-10-21 13:16: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永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在12个城市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从今年夏天的整治校外培训和公校办民校等措施开始,到现在开设实验区,教育公平都是当中清晰而突出的主旨。笔者留意到,在设立了改革实验区的城市之中,部分已经随即宣布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措施。如浙江金华就把“持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待遇”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推出了很多保障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措施,不少还取得相当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正视的是,全局视角之下,这项工作在各地的进展相当参差,有些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大省,至今仍有相当高比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入读民办学校(不论“高级校”还是“低级校”)。笔者也指导过一些研究生论文探讨这个题目,很多横亘在政策落实前面的难题,并不是继续下文给地方政府施压可以解决的----例如教学经费与教师编制。

从公民受教育权的角度看,一个随迁家庭的学生无论在中国任何城市要入读公办学校,都是理所当然的一项权利。问题在于,任何社会权利的实践都需要财政经费支持,而财政经费是按户籍学生数来做预算的。为了确保合理的师生比,公办学校的教师编制也是按类似的方式配给。

现实之中的问题是,当一个学生从其户籍地流出到父母就业的流入地上学时,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必须自筹经费供应学额,同时教师编制总额没有增加。这是很多勉力为之的地方有那么多合同教师在岗授课的根本原因。所以,一个无奈的对策就是提高门槛:很多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在实施积分入学措施时,会把门槛提得很高,只让父母能被评为“人才”的子女获得入读公校的资格。

社会舆论倾向于斥责这些地方政府没有真心实意为随迁子女解决上公校的难题。但是地方政府受到的硬约束----缺经费缺编,才是真正的根源。往纵深看,在这类人口流入省份还有一个延伸的问题,那就是中央部委院校招生比例几乎全国垫底,网民嘲之为高考的“地狱模式”。不断增加随迁子女学籍,将使这类省份与京沪等地在难度上本来就已经差别过大的高考,变成天渊之别。

另一方面,在一些人口流出地,不少中小学已经出现“吃空饷”的情况,名义上招生数量远大于实际上的在校学生数,教师编制远多于实际需要。这些人口流出省的高考难度,虽然仍远高于京沪,但随着随迁学生到沿海升学,其难度明显拾极而下。这与上述部分沿海省市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因此,在已经推进了积分入学等一系列政策后,是时候思考如下问题了:让财政经费和教师编制跟学生走吧。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当前矛盾,保障好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最后一关。基础教育综合实验区,先行先做先示范,不如从这一点入手。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