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商业 > 正文

“湾区科创峰会”在穗举办 共议打造全国科创策源地

2021-12-0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立洋

12月7日,首届湾区科创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广州保利洲际酒店举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本次峰会由南方日报社与腾讯公司联合举办,以“共创科技高地,同享世界未来”为主题,围绕宏观科创政策解读、全球视野拓展、科创趋势分析等核心话题,邀请了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创业者、企业家代表参与讨论,着重对全球科学创新趋势及关键研究突破、湾区科创形势与特色优势、梯队式创新生态打造等议题进行研讨和思考。

应对世界新变局,大湾区需打造全国科创策源地

在新冠疫情对世界影响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凭借稳步增长的定力正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强劲的引擎。与此同时,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也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此次峰会上指出,在国际竞争、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发展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而是必须完成的事情:“科技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大事,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势。科技突围是生存问题,也是必经之路,大国崛起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纵观全球知名湾区,无一不是各大世界级经济圈内最受瞩目的科创高地。数据显示,作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当前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都在力求成为全球科创领跑者:旧金山湾区坐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顶尖高校和诸多世界知名科技互联网企业,形成了优质科研力量与大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50%以上顶级技术公司和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前沿路标;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充沛的增长动能,背靠制造业大省广东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大湾区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已超过35%,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我国科技创新领头羊的角色。

相较于其他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大湾区仍需进一步提升科创引领能力和重点领域攻关能力,加强区域协同,集中优势资源,改变当前科技创新“大而不优”的状态。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庞川指出,现如今澳门年轻人选择前往大陆创业的越来越多,粤港澳三地高校应加强联动,将高校研究与产业方向相结合,将知识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则表示,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万亿,是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但与硅谷相比,大湾区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整体科创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坚定不移地投入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帮助国家和产业界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自强自立。

构建科创共同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多位嘉宾表示,加速推动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庞川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和教育工作经验,对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实力和人才供给状况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他指出,广东省共有5所双一流高校,港澳分别有8所和2所高校达到了双一流水准,虽然已具备较为深厚的科研底蕴,但在人力资本存量、创新资源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大湾区虽然拥有优秀的制造业基础,但仍需依托科技进步,将传统产业的优势传导到新兴产业中。数据显示,2020年大湾区独角兽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四分之一,亟须摆脱“量质齐低”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应如何汇集多方力量,构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联动机制,谋求湾区经济长远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分享了以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的“香港经验”——香港拥有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实验室,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未来要“透过官产学研的共同努力,用好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在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全创新链条。”樊纲认为,大湾区要发挥好港澳的作用,建设国际化、开放的科技湾区,形成各方面基础科研力量联合的态势,进而打造区域科创生态,让湾区内各个城市在科研和产业的发展中携手共进。

延长湾区企业辐射链条,发挥产业集群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著名湾区发展案例显示,区域科创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也应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释放微观创新活力,鼓励其将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量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科研红利转化率。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数据显示,除了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世界五百强科技巨头,硅谷中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公司共有5000余所,占其总量的80%。不同规模、不同领域创新型企业的集聚不仅有利于活跃科研氛围,提升技术、资本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加强跨行业合作,实现助力全美范围内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

樊纲提到,大企业要建立“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这本身也是带动企业集群,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赋能整体科技产业链革新进步的基础。

诚然,正如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承担守正创新、先强带动后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湾区在发展自身数字经济的同时,也需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鼓励湾区内企业服务全国产业互联网建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形成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

张胜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商业逻辑上看,当一个科创企业借助自身技术力量打造一套相对通用的方法流程,肯定会希望延展自身服务范围,降低边际成本,这也是越来越多大湾区数字企业走出粤港澳、助力全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但在迈向国际化时,就需要直面与国际一线企业的竞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攻克技术难关,也需做好本地化运营服务,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不少突破都来自于边缘创新和独特创造。在现场的分享中,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型企业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分享了对太空科技、人工智能、能源环保等“专精特新”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对产学研结合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他们纷纷表示,作为科创企业,确实需要一个“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交流互动平台,既可以看到世界前沿科技趋势,也能同大企业、同行业及专家学者进行更多探讨,在“共享创新”下实现技术发展的飞跃与“精进”。

作为“共享创新”理念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延伸拓展到公益创新领域的一项务实举措,腾讯基金会在此次峰会上启动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据悉,该计划重点关注缺乏资金资助、技术支援、运营指导、传播渠道、志愿者能力的五类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希望以公益的技术和创新之力,助其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并通过支持优秀案例的复制和扩展,在全社会营造全新、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空间。

受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相当比例的社会企业、公益组织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希望可以通过技术、资源和资金,帮助提升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发展模式,支持好的项目复制和扩展,在行业形成正面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