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财经客户端   |  南财号   |  理财通   |  城市通   |  网站简介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两会·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艺术赋能“一村一品”,助推乡村现代产业发展

2021-02-27 13:57:03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郑玮

2021年春,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走过全国数十个乡村,走遍全球20多个国家后,由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创作的数十件雕塑作品也在这个春天首次走入广州天河公园,其中《东乡绣娘》等多件作品的展出为广州市民敞开了一扇感受各地乡村风情文化的“窗口”。

进入参政议政的第四个年头,许鸿飞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他将再次提交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提案,聚焦产业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倡议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传播作用,打造乡村特色品牌,从而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作,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历年两会热门议题,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也对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新要求。

许鸿飞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艺术家应当更多让创作和作品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大地,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力量,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同时,也要主动“走出去”,以具备原创性的,能够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生活幸福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走进世界主流文化舞台,更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艺术赋能培育“一村一品”

南方财经:去年你的提案关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致力于通过举办雕塑展充实美丽乡村内涵,目前提案进展如何?今年的提案将主要关注哪些内容?

许鸿飞:去年我的提案内容是“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2020年5月,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雕塑百村展,目前已经走过全国不同省份的11个乡村。

走入乡村田间地头的雕塑展十分受欢迎,几乎每次都被要求延长展览时间。一是因为展出作品的风格比较生活化,作品整体塑造的形象也比较幽默,容易形成亲近感。二是展出形式的互动性较强,与观众没有距离感。在乡村田园里展示的雕塑作品改变了以往一定要进美术馆看雕塑的印象,打破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

深入乡村的展览和调研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创作想法,艺术作品与乡村田园环境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是意想不到的,感觉作品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很灵活。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应当多到乡村里走走,让创作和作品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大地,既有可能激发创作灵感,也使乡村振兴的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对于乡村发展而言,人才培养很重要,文化艺术作品“下乡”能够对乡村下一代的艺术启蒙产生很好的效果。通过文艺作品带动乡村振兴,体现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生活情调之美,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带动乡村发展,逐步缩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距离,也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对全国几十个乡村进行调研采风,我深刻感受到目前乡村发展已经产生很大变化。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有文化艺术助力,使乡村振兴的内容和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有持久性。

户外雕塑展能受到村民的欢迎,屡屡被要求延长展期,其实也证明村民生活需要艺术,需要这类“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只是之前生活环境中很少见到。所以今年我的提案还是聚焦乡村振兴,在去年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关注产业与艺术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乡村产业建设应当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大文化、艺术、设计、IP包装等方面的推广力度,通过艺术家、企业家等多方合力共同打造乡村特色IP,有针对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南方财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作为文艺界别委员,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更好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许鸿飞:目前阶段,我认为乡村要实现持续性发展,需要多关注和挖掘每个乡村的地方特色,包括乡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农产品,都需要有针对性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在这个阶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就可以通过IP建设、文化艺术设计、推广传播等渠道介入,帮助乡村现代化产业更充分挖掘、展现地方特点,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比如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采风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东乡刺绣是非常有特点的,就以东乡刺绣为主题创作了一件名为“东乡绣娘”的作品,通过雕塑作品向社会展现东乡刺绣这一民间艺术。除雕塑外,东乡刺绣还被融入到时装设计中,通过与著名时装设计师合作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邀请模特身着带有东乡刺绣元素的时装走秀,进一步打响东乡绣娘,以及东乡刺绣这一地方品牌的知名度。

乡村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我在乡村采风过程中创造的很多作品,包括“东乡绣娘”等,都是对真实乡村生活的反映,展现宁夏东乡的地方特色风貌。借助这类艺术作品,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东乡的特色物产、景色风光和生活文化,也刺激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广东许多乡村也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情特色。比如广东省英德市连樟村,也是以举办雕塑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一村一品”品牌建设。在调研展览过程中,我为当地盛产的茶叶设计了茶饼礼盒包装,通过文化设计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成旅游“伴手礼”,一步步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同时也让村民形成产业化经营意识,引入企业加入到产业链中,源源不断地丰富乡村特色产品,进一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以奖促融”打造大湾区文化名片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十四五”时期,应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湾区文化名片?

许鸿飞: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家之间应当多些交流互动,而且这类文化交流应当是持续性的,要长期坚持推进互动、合作和交流,才能通过良好顺畅的交流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创作出更多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培养出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有影响力的人才,这是很重要的。

我建议可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背景,设立权威的、高水平的文艺奖项,比如“湾区奖”或“金湾奖”,通过奖项评选活动促进各地艺术家就各地区文化进行交流分享,推动融合发展。

一是通过奖杯设计就可以形象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奖项本身也代表着实实在在的荣誉,获奖的艺术家可以更直接感受到身处大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是奖项评选活动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通过每年评奖能够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激励更多艺术创作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创作采风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了解湾区文化。

三是通过权威奖项评选,再充分利用媒体传播,能够吸引民众关注,让民众更进一步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粤港澳大湾区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文化氛围相对包容开放,民众意识也具备一定的国际性。通过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传统的、现代的,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在湾区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艺术创造、文化传播以及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应当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

南方财经: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广东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应当如何更好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许鸿飞: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从2013年开始,我已经在全球5大洲20多个国家共计举行了42场世界巡展。今年还有一场雕塑展在西班牙萨拉曼卡举行,这是西班牙连续第三年邀请我们前往办展。今年的展览以“肥女逗牛”为主题,将经典“肥女”形象与中国生肖文化,以及西班牙传统“斗牛”文化相结合,体现两地文化的交流互鉴。

在不停“走出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具备原创性的、具有艺术家个人独特风格的、“接地气”且能够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生活幸福感的作品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

我们的文化应当以这样的优秀作品为载体,才能不断“走出去”,甚至“走进去”——走进世界主流文化舞台,最后实现“请进去”——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并主动邀请办展。达到这种程度,中国文艺作品就能更加受到国际社会关注,艺术影响力才能不断提高。

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作品是最重要的,首先作品要能够打动人,而且艺术家要有持续性,能够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并通过媒体进行充分传播推广。其次人才也很重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杰出艺术家可以加深国际社会对其所属国家和城市的印象,从而扩大文化影响力。比如提到罗丹就想起法国,说起草间弥生就知道是日本艺术家。

我们也应当多培养一些优秀的,具备独特创造性的个人艺术家,并推动他们走向世界。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让其他国家人民“看”到中国不同城市风貌,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从而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互动,更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