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杨振宁百岁诞辰,见证中国基础科学发展

2021-09-23 17:50:5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殷俊

2021年9月22日,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百岁诞辰(按虚岁计算)。久负盛名,得享颐寿,杨先生的学术成就已无需多言——他无疑是在世物理学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但可能被忽略甚至被误解的是他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

在百岁诞辰纪念讲座上,他将自己至今的人生分为两个50年,其分水岭恰好是1971年——他在1949年后首次回国。如果说之前他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争光,之后则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中来。他推动和帮助建设了六十多个物理学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包括捐出全部薪水建设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协助诸多中国学者前往美国交流。

而和杨政宁有着特殊缘分的另一位物理学大师——李政道,虽然在中国物理学优先发展路径上和杨也有分歧,但也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特别是通过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项目)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可以说,杨振宁、李政道,还可以加上另一位同等重量级的学者——数学家丘成桐,仅以三位大师的贡献而论,就帮助中国基础科学发展加快了几十年。如果再算上已故的陈省身,林家翘先生等,这些大师级科学家都是中国基础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加速器。时至今日,不仅有大批海外留学的中国学者在海内外不同舞台上做出贡献,更让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诸多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可以在西方顶尖高校任职。

其实,谈起杨振宁和李政道,就不得不说到他们共同的恩师——被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他除了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培养出了杨政宁、李政道、黄昆等诸多人才,可以说几乎独力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的成长。

吴大猷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他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知,他不仅投身于大学物理教育多年,而且亲自编写教材,筹建基础物理实验室,推行了本科导师制。1946年,抗战刚刚结束,他就上书政府力陈:一切科学计划应由根做起,培养基础科学(数理化)的基础人才。他的坚持,才有了一笔专项基础科学研究费用来支持留学交流,李政道就是这次获得资助赴美的青年学者之一。

这些年,崇尚科学、崇敬科学家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普及,这是可喜的事。但由于特定原因,我们认知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事应用科学尤其是尖端技术的。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基础科学的积淀,就不可能有尖端技术的发展。例如杨振宁相约“千里共同途”的挚友邓稼先,也是凭借物理学的严格训练,才能参与到两弹的研发中去。而中国近年来在技术科学领域的突飞猛进——无论是航天工程这样的“重器”还是通信技术这样的“实用”,也都离不开过去四十年基础科学的发展。

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也证明,中国这样文明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只要愿意,就应该也可以在基础科学领域成为大国、强国。基础科学研究具有或然性和规模效应,有了深厚广阔的学术土壤才能、也很大机会产生丰硕的成果,而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有全面发展和真正领先的技术科学,而不会被“卡脖子”。曾经的法国、英国、德国,现在的美国,无不如此。

祝愿杨振宁先生健康长寿,相期以茶,也期待老一辈学者的努力逐渐结果,让中国迎来基础科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