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解码医美上游厂商“穿透式营销”:直接“下场”面向C端带货有何利弊?

2021-09-24 16:48:3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武瑛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武瑛港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崛起,医美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医美行业乱象也层出不穷,医美广告更是成了重灾区。为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

近日,资深医美运营专家张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之前是医美机构打广告做营销,现在上游厂家也开始针对C端消费者进行内容输出,一般称之为“穿透式营销”。

“以前人们会问什么项目能抗衰老,现在人们问的是哪里能做热玛吉或欧洲之星。” 联合丽格集团董事长李滨曾表示,医美市场已出现新动向,部分厂家正在直接向消费者输出认知,反过来驱动医疗端对产品的使用与依赖。

在此趋势下,部分医美机构会变得像“超市”一样——哪个厂家对C端教育得好,就选择哪家产品,产品成为医美机构的引流项目,部分医生按要求做手术,如“工具人”一般。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早期医美产品营销以B端为重,获得美容机构、医生的认可是关键,但伴随新氧、小红书等C端平台介入,信息传播效率提高,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改善,C端消费者营销与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目前,部分厂家对医美产品的营销正在从B端向B+C端过渡。

如爱美客在B端组织行业会议、学术研讨会等,为医生提供技术培训;C端利用大量KOL,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产品科普和相关话题分享,在进行消费者教育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曝光和引流转化。

再如华熙生物在B端为合作机构的医生提供专业培训资源,向终端医美机构和医生推广旗下医美产品。在C端联合社交媒体平台KOL,共同宣传新品,进行分享式营销。

一位接近爱美客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爱美客的模式是2B+2C,因为医美产品具有2B性质,所以还是以医生培训为基础。

“但是资本市场很有意思,一直在和上游厂家说要重视2C的传播和营销,事实是现在只是靠一两条广告很难触发消费行为,都是靠多维度、多次的信息传递,去看小红书就会发现,越是不合规的产品,发布的笔记数越多,尤其是那些把化妆品当做医美产品来卖的。”上述人士说道。 

根本目的:引流与获客 

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各大医美厂家针对C端营销,直接目的是抓住消费者心智,根本目的是方便医美机构获客。

上游厂家从C端教育消费者,使产品具有网红热度,消费者耳熟能详,方便下游医美机构吸引消费者,但同时医美机构却变得如“超市”一般。

目前医美产品已经成为医美机构引流项目,很多消费者是被“种草”某项目后主动找到医美机构,如果产品在C端没有影响力,无法“种草”消费者,产品也就无法给医美机构引流。

医美营销和运营专家吴玉平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厂家做医美产品的营销,不是为了获得粉丝,也不是让消费者直接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帮助医美机构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进而获客——厂家的直接用户是医美机构,而非消费者。

据分析,厂家针对消费者做穿透式营销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产品同质化,品牌成为厂家竞争重点;第二是媒介传播的多样化,众多2C平台的出现,给上游厂家提供了触达消费者的通道。

对于产品同质化,今年7月,昊海生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剑英公开表示,虽然玻尿酸、肉毒素领域已经出现不少国内优秀企业,但同质化仍然比较严重,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以玻尿酸为例,国内已有77个品牌,其中注射填充产品47个,但问题在于医美机构不知道选谁,消费者也不知道选谁。“现在医美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医药行业,而是变成化妆品行业和快消品行业,痛苦之处在于市场非常大,但是建立品牌非常困难。”

对于媒介多样化,吴玉平表示,医美营销模式变化与媒体迭代有很大关系,最早是报纸和电视独大,权威性高,发布一个50字广告,可能会接到几十个咨询电话。

互联网出现之后,产生分流,且线上传播的迭代速度大幅加快——刚搞清楚博客、贴吧、论坛,微博来了;刚把QQ理顺,陌陌、探探、微信来了;刚把公众号学懂,头条号、百家号、知乎、小红书抢占风口了;刚熟悉了微博故事,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10秒短视频、视频号又星夜兼程地赶至。接下来医美直播可能遍地开花。

与此同时,医美机构也是厂家2C营销的重要推手。

张磊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上游厂家要为自己的用户——医美机构着想,医美机构的服务主要有三大决定性因素:产品、仪器、医生。厂家在用户思维的引导下,提前做足功课,为产品和仪器做消费者教育,为医生镀金和背书,那么产品到医美机构后就能直接引流,医生也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如果厂家不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医美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教育成本会很高,而医美机构不会承担这一成本,上游厂家的产品也就无法成为引流项目,很难进入医美机构的选择范围。

“引流至上”背后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获客至上、引流至上,此模式下,医生和消费者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医生的价值会被削弱,消费者由于鉴别能力差而被错误引导。

张磊表示,在第三方投资的机构或渠道型机构里,很多医生已沦为工具人,无法为患者提供方案,只是按要求做手术,甚至术前都见不到消费者。因为给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的是咨询师,而咨询师提供方案的主要出发点是利润空间。

“现阶段,医美行业中仍有60%的机构存在这一问题。”

上海某医美机构整形医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医生和消费者中间的顾问或者咨询师,其实就是销售,专业知识比不过医生,但抢了医生的门诊诊疗权,等医生见到消费者,咨询师都已经谈好了手术方案和产品。

“没办法,顾问或者咨询师很难被禁,有很多既得利益在其中,医美消费属性较强,现在还是谁有客户谁说了算。医美机构以民营为主导,老板肯定倾向高价格和高成交率。”

兼职顾问也是医美行业的特殊现象之一,据了解,国内第四大医美联锁机构伊美尔,2018年-2020年分别向兼职顾问付款690万元、1720万元、2390万元,三年增长246.4%。

吴玉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兼职就是不按常规方式领工资,主要靠带客分成。张磊表示,国内甚至有部分医美机构全是兼职顾问,按天计费。“也有部分医美机构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全周期考虑,善意推荐方案,这些多是医生自己创业建立的医美机构。”

对于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张磊指出,由于医美产品和项目具有高度专业性,上游厂家2C营销、小红书“种草”,甚至MCN公司包装的带货主播也在从事医美内容的传播和种草业务,但消费者很难有甄别能力,只能单方面接收信息,因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监管行业。

另外有业内人士分析,很多针对消费者输出的内容,形式上是科普,但背后都是厂家或者医美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中立,消费者也会因此被不同程度地误导。

上述整形医生也表示,就算护士或医生,能力也参差不齐,多数消费者对手术和产品更是不甚了解,“也有咨询师会为消费者考虑,推荐手术方案,但大多还是怎么收费高怎么推荐,比如做耳软骨、肋软骨以及其他材料的隆鼻手术。”

除了医生和消费者,张磊还分析称,在厂家对消费者营销的模式下,医美机构也会遇到问题。

“消费者对术后效果不满意,基本都将矛头指向医美机构,很少有挑不出问题的机构,也很少有十全十美的手术,导致最后医美机构承担了所有责任,但手术方案是消费者和医美机构共同沟通的结果,手术前,消费者的观念已经受到上游厂家和非专业网红主播的影响,那么在医疗纠纷中,上游厂家和非专业网红博主是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