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 新生态下各类资管机构的竞合之道

2021-09-24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锦

2021年,全球疫苗接种加快,经济从疫情冲击下稳步复苏,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趋于乐观。但是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不同就业群体以及金融和实体间的分化加大。

货币政策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普遍重申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立场,以支持经济实现更全面复苏,部分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加息。市场高度关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未来美联储一旦收紧流动性,势必将对各类资产价格都产生重大影响,资管机构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竞合之道。

经济复苏但不均衡

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范围传播,2020 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全年GDP同比下降3.5%,欧元区同比下降6.8%。

2021年,受益于疫苗的不断接种,全球经济从疫情冲击下稳步复苏。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下称“报告”)预测,2021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5.6%左右,是近50年来的最快涨速。当然,这和2020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造成的低基数有关,但复苏也是事实。

区域及国别方面,得益于疫苗接种数的快速增长和拜登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报告预计2021年美国GDP增速将高达6.8%,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将分别达到4.2%和2.9%。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疫苗接种仍然有限,经济恢复受到一些拖累,除去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仅为4.4%,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

今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持续恢复性增长,三大需求稳步恢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世界银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从8.1%提高到8.5%。但世界银行指出,中国需要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才能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分化加大和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仍在于疫情防控,目前各国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成效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和市场修复能力也不相同,经济分化较为明显。

中国全年实现6%的增速目标并无疑问,但一些结构性问题仍需引起关注。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京主持召开部分省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

会议认为,国内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货币政策难言转向

去年为应对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提振市场信心,美、英等发达经济体推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3 月美联储2次降息共150个基点,进入“零利率”行列。此外,发达经济体央行重启或加码量化宽松(QE)。

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普遍重申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立场,以支持经济实现更全面复苏。6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继续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继续以每个月不低于8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国债、以每个月不低于4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MBS。

在此背景下,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仍在扩张,虽然速度放缓。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相比去年末扩张0.8万亿美元。这也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首次突破8万亿美元的规模。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多数仍维持宽松立场,但也有部分新兴经济体为应对通货膨胀、汇率贬值、资本外流等压力已提前行动,边际上收紧货币政策。3月,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加息,成为疫情以来首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经济体。4月23日,俄罗斯央行再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至5%,此前为4.5%。

关于货币政策的内外协调,近年来备受关注。中国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一场讲座上阐述称,全球化背景下,货币政策不可避免要承担内外政策协调的“两难”。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兼顾国际经济协调。

作为大型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化对我国影响有限,主要还是要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6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上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和隔夜逆回购利率各0.05个百分点,预示着宽松政策调整可能开始启动。

如果美联储下半年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态势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对一些基本面比较脆弱的新兴市场会带来冲击,也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同时还会增大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难度,美元指数可能快速反弹,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资金流动形成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7月1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3%左右,比前期还有所下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经济也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小。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央行推出多项举措应对疫情冲击,包括降准降息等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存准率方面,中国央行相继于去年3月、4月宣布降准措施。利率方面,7天逆回购利率由去年1月的2.5%降至去年3月的2.2%,调降了30BP,一年期MLF利率也相应调降了30BP。但去年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

今年7月,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因此,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资管机构的竞合之道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在疫情冲击、货币放水将收未收之际,资管机构面临新的竞合之道。

一是资管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GDP的持续增长,财富管理行业规模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目前英、美等发达经济体该比值已普遍达到两倍以上,而我国仅为一倍左右,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居民的财务配置面临从不动产向金融资产配置的拐点。此外,后疫情时代,虽然宏观经济恢复,但疫情对居民部门的冲击不可低估,居民部门会控制消费,增加储蓄、理财投资,相应对资管行业构成利好。

二是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难度加大。在主要国家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及世界长期低利率、负利率环境下,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大类资产都出现上涨,资产泡沫化凸显。但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金融条件的收紧与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尝试都有可能会刺破泡沫,终结“繁荣”。中国国内货币政策虽然以我为主,但仍会受到美联储政策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一旦收紧,股票、债券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资管机构竞争加剧。按照监管部门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届时资管产品将是真正的资管产品,具有无刚兑、少嵌套、净值化、去错配的特点。此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资产管理人,都会在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里,重塑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管理理念及价值系统。

因此,资管机构亟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投研体系、创新能力、风控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在此背景下,资管机构要逐步明确市场定位,资管行业目光不能只局限在眼前的产品收益上,而要着眼于公司所在的市场,找到发展的位置,准确评估自身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规模较大的资管机构可能会定位于综合性产品服务商,而对于中小资管机构,可能更会定位于精品型产品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