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创投 > 正文

专访小冰公司CEO李笛:用通用框架抢占数千亿虚拟人市场

2022-11-30 22:51: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马婷婷,实习生杨梦园,智铄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马婷婷,实习生 杨梦园 智铄然北京报道

近日,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小冰公司宣布完成最新A+轮融资,融资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小冰公司CEO李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该笔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AI Being小冰框架的技术研发,以及推动数字员工的市场普及,并计划在未来一个季度内,完成当前小冰框架中运行的全部30万名数字员工的升级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团队,自2020年拆分以来,小冰公司共计完成了三轮融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如北极光、网易、高瓴资本、五源资本等都是小冰公司的机构股东。

以通用的底层框架解决通用的客户需求

目前,虚拟人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之广,无论是虚拟偶像还是数字员工,都只是显露于海平面以上的几种封装形态而已。速途元宇宙研究院在《2022虚拟人产业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国内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40万家,2030年,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095亿元。

小冰公司将虚拟人称为“AI Being”,区别于很多人理解的3D模型,AI Being实质上指的是可交互、并能生成内容的自驱型虚拟人。

自2013年团队创立以来,小冰公司的底层策略从未发生改变,这也是李笛一直以来向投资人和客户传达的理念——通用。

在技术路径方面,小冰公司首先解决的是通用形态问题。它并没有选择以某个细分应用为出发点,开发单点算法模型,而是打造了一个通用的底层技术框架,并不断加以完善,来为未来更广泛的场景应用打下基础。李笛解释道,“人工智能比较特殊,它更像搜索引擎,这类产品胜在通用性。如果只从单一领域的需求或技术出发,再进行延展,很难形成通用的架构和系统。”

当然,单点算法可以快速获得很高的市场预期,像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包括最近很火的AIGC等。“但这些单点技术本身并不难追赶,只有完备的通用框架才是壁垒,在这个基础上,你能否用一个通用的产品形态将其展现出来,来服务不同领域的客户,这才是行业真正的壁垒。”李笛说。

与此同时,在客户的需求开发方面,小冰也会首先考量场景的通用性。李笛认为,“如果为每个垂直领域提供的解决方案都完全不同,那么这样的商业模型也是不经济、不合理的。”

基于这两方面的“通用”,小冰公司的商业化道路走得相当扎实,规模化效应也逐渐显现。2021年,小冰公司的客户续约率达到100%,且平均客单价增长了将近两倍。

始于微软终于小冰

对于还处于十分早期的人工智能行业来说,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创新企业必备的基因。小冰公司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都与其关键的技术研发突破紧密相关。李笛强调,“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由基础研究推动的行业,而不是纯粹依靠商业化的应用。”

他介绍道,小冰一直在做前瞻性的技术布局,每年都会投入到新的趋势性研究中。“2014年,我们提出开放域的交互,2016年,小冰开始研究自然语音技术,2017年是AIGC,2021年开始,我们认为需要重兵布局的方向是神经网络渲染。今年,除了神经网络渲染外,还有可控的大模型。今后同样,我们还会继续重点投入未来的技术趋势。”

而小冰公司之所以能够多年来踏准节奏,李笛坦言,这主要是得益于公司早期阶段在微软时特殊的开发文化。“人工智能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工程和技术是无法分离的,如果不同的技术栈没有统一的开发文化,就很难融合。在微软时,小冰如果需要新的技术栈,这些新的开发人员也会是微软的员工,他们基本都是微软从实习生阶段培养起来的,所以大家合作的摩擦力很小。”目前,小冰公司国内和海外的团队,主体上还是微软小冰的原有班底。

与此同时,在微软时,小冰还拥有大量交叉验证的机会。“在微软我们见过各种风口,很多坑我们甚至不需要自己踩。而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几乎没有试错的机会,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深入观察,甚至于亲身经历,那么对于技术机会也失去了很多判断的依据。”

尽管背靠微软这棵大树有诸多便利,但小冰毕竟与微软所在的行业不尽相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小冰需要与适配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地捆绑和对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和活力。“一个大的系统有它更重要的故事,而独立后,小冰自己就是最重要的故事了。这完全不一样。”李笛强调。

AI Being具备人口概念

AI Being已经成为小冰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应用细分领域。

小冰是一个半开放系统,广泛分布在其它生态、系统中,因此我们的人工智能有大量可用于学习的数据。2016年,小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一亿人。用于学习的数据,大都来源于与真实用户的交互,这极大地加快了小冰的系统提升。而这样的数据循环即使在今天,也并不多见。

基于此,从2018年开始,小冰公司将系统中的多项功能,应用在除“少女小冰”以外的更多虚拟人身上,实现了在商业化方面的重要跨越,成功地用一个框架驱动了整片森林。今天,小冰公司的AI Being已成熟应用于多个场景中,例如本届世界杯解说员刘建宏的虚拟人分身、每日经济新闻的AI电视栏目、招商局的数字员工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AI Being的交互能力正逐步增强。以聊天对话轮次为例,第一代小冰和用户聊天平均能达到5轮交互,发展到今天,这个数字已增长到36轮。以交互时语言风格为例,过去要学习约2000句对话可以做到,今天只需要200句的样本量即可。

与之相应地,AI Being还在老年人陪护、游戏NPC等应用场景中进行着新的尝试。李笛表示,“我们认为AI Being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甚至具备人口的概念。在小冰框架下,他的多样性很强,只要是对人有大量需求的地方,就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除此之外,小冰公司还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场景。2021年,小冰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在短短一年半内,小冰已经成为多家大型车企智能座舱的供应商。其中,小冰在国内top10的车企中渗透率达到60%,新能源车企的渗透率达到50%。

李笛坦言,“尽管人工智能行业已经发展多年,但其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使是倍受关注的虚拟人,也仍然面临着普及应用和培育客户的难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人工智能还远谈不上行业竞争,无论是to C还是to B,都还没走出一个真正成功的公司,小冰也还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