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 > 正文

碳中和周报(第70期)丨周小川:免费碳配额应逐渐淡出;深圳、成都等首批试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北京2025年前氢能汽车力争破万辆

2022-12-02 11:46:4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李明明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双碳”1+N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周小川:全球碳价格将趋于一致,免费碳配额应逐渐淡出;深圳、成都等首批试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钢铁、建材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快修订;北京2025年前氢能汽车力争破万辆。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深圳、成都等首批试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确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高新区、四川省成都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10个地区首批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

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要求,认真落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工作安排,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聚焦重点领域、优先方向和瓶颈问题,以试点方式破解难题、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促进发展,整体提升双化协同能力和水平。

通知指出,试点工作自2023年1月开始,为期2年,重点围绕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传统行业双化协同转型、城市运行低碳智慧治理、双化协同产业孵化创新、双化协同政策机制构建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通知明确,各地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发挥行业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形成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方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产业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发挥好数字技术对产业低碳转型的带动引领,将数字化思维和方法融入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强化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优化提升,推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数据多方融合共振,让产业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2、钢铁、建材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快修订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工业领域,加快修订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等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在能源领域,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石油天然气储运、管道运输、输配电关键设备相关节能技术标准研制。

《征求意见稿》还提到,推进实施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乡建设、公共机构等节能降碳工程,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动重要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各地区要对标节能标准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也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支撑。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是满足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强制性能耗限额国家标准 112 项,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对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北京2025年前氢能汽车力争破万辆

11月25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近日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网站上正式对外公布。

规划明确提出,2023年前,北京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2023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37座加氢站,加氢总能力达到74吨/日,满足47吨/日车用氢能需求,促成重点区域氢能产业示范引领。2025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加氢总能力达到148吨/日,满足126吨/日车用氢能需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及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两大契机,北京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相比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零排放零污染等特点,特别适宜低温、山区、重载和远距离运输等应用场景。按照“宜电则电、宜氢则氢、燃油应急备份”的车辆推广思路,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货运、环卫、邮政、公交、旅游客运、省际客运和通勤客运7类应用场景的可推广潜力规模为13.7万辆。

4、国家能源局:将推动储能、虚拟电厂等参与电力现货交易

11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 《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

征求意见稿提出,省间市场逐步引入其他市场主体,放开各类发电企业、用户、售电公司等参与交易。加强省间市场与省/区域市场在经济责任、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动态衔接。

直接参与市场的用户、售电公司、代理购电用户应参与现货市场结算,其中代理购电用户与其他用户平等参与现货交易,公平承担责任义务。推动代理购电用户、居民和农业用户的偏差电量分开核算,并按照现货价格结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电力市场主体、电网企业和市场运营机构。征求意见稿发布是为了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并与现有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积极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

5、住建部:推动装配式建造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融合发展

11月25日,住建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第一批)。清单指出,推动装配式建造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融合发展。发挥绿色建筑引领作用,积极选用绿色建材,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促进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是城乡建设领域实现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性越来越强。推进建筑全过程绿色低碳和节能增效,既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质量要求,又减少能源消耗。

6、三部门:加快推动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21日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

其中提出,稳定工业产品出口。确保外贸产业链稳定,指导各地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及时解决外贸企业的困难问题,在生产、物流、用工等方面予以保障。提升港口集疏运和境内运输效率,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抓实抓好外贸信贷投放。加快推动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各地积极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扩大订单。办好第13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线上展,扩大参展企业范围,延长线上展示时间,进一步提高成交实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国内市场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今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等一揽子政策推动下,汽车市场快速回稳,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从此次政策上看,对汽车产业链韧性、优化出口通道等领域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强。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表现抢眼,《通知》针对汽车出口开辟新的交易和运输途径,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走出去速度和效率,提升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7、上海市静安区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11月21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发布了《静安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对比2020年下降率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本市下达指标。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标志着上海市“双碳”工作已经细化到了区级单位,立足于有序做好静安区碳达峰工作,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静安区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底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8、江西省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近日,江西省科技厅等九部门共同发布了《江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统筹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省科技部门及相关行业、领域和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高地,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实施方案》提出了9大行动,20项具体任务,涉及基础研究与前沿低碳技术创新、能源系统结构优化、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技术突破、低碳高端人才团队引育、低碳科技创新合作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施方案》按照江西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能源、产业、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技术瓶颈,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9、上海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给予较大力度支持

近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财政局发布了《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常规光伏总体延续2021年奖励标准。度电奖励标准为:光伏电站0.1元,分布式光伏中学校光伏0.12元、其他分布式光伏0.05元。

其中,对执行非居民电价的分布式光伏,由奖励发电量调为仅奖励上网电量。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给予较大力度支持。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度电奖励标准为0.3元。海上风电项目给予差异化的支持。离岸距离50公里以内的近海风电不再奖励;对深远海风电和场址中心离岸距离大于等于50公里近海风电,按每千瓦500元奖励。单个项目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催化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光伏与建筑相结合是未来光伏应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办法》为上海提供了新能源绿色建筑实践的重要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上海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周小川:全球碳价格将趋于一致,免费碳配额应逐渐淡出

11月21日,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之“能源安全与绿色经济”平行论坛上表示,碳价格未来会趋于一致,趋于均衡。周小川在演讲中提到,“目前碳市场确实还存有缺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初期的时候免费配额使用较多所导致的。免费配额可能是一种固有性措施,它究竟应该怎么管理,免费配额的出现,使得碳价格也容易出现差异,尤其是在不同市场覆盖区,碳价格可能会差别非常大。”原则上来说,免费配额应该按照一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渐的淡出,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碳市场会转入混合型的配额分配制度,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并举。

2、马骏: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应得到充分金融支持

11月19日,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2022中国绿色金融学术年会”上,分享了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不足,指出转型金融的发展必要性。马骏介绍,如果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得不到金融支持,最终会影响转型进程进度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包括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失败或延迟,最终会影响转型进程进度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企业破产倒闭对股权投资者来说投资资产将会大幅度贬值,高碳行业企业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而破产倒闭,对银行来说贷款也将演变成坏账;当高碳行业由于得不到金融支持而出现企业裁员,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的经济活动占到国内全部经济活动10%左右。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5%。已经被纳入和将要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八大高碳行业,还有很多碳排放强度也很高的行业,都需要在“双碳”背景下逐步减碳。

3、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推出后成绩显著

11月25日,香港交易所于香港金融大会堂举行香港全新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交易平台启动庆祝仪式。据悉,Core Climate自2022年10月28日推出后,为区内自愿碳交易市场带来显著的发展。自10月28日至11月24日短短不足一个月已录得超过40宗交易,涉及约400000吨的碳信用。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为国际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碳市场,有助吸引更多不同的参与者,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性离岸人民币枢纽及优质绿色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地位。Core Climate平台上的优质碳信用源自30多个经国际认证的碳减排项目,包括亚洲、南美及西非的林业、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及生物质能等。平台上的所有项目,包括避碳、减碳及碳移除项目,均获Verra旗下的核证减排标准VC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验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香港拥有广阔的内地市场支持的优势,可扮演独特角色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并发展成区域内的可持续金融枢纽。Core Climate将为碳市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有助加快香港与内地、亚洲,乃至其他地区大规模低碳转型的进程。

4、北京绿交所发布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

11月22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该系统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和项目建立碳核算账户,通过在线监测和政府大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和自动核算,同时引入多维度绿色评价体系,建立气候库、绿色库和转型库,服务主管部门多样化的绿色低碳管理需求和金融投资机构多样化的绿色投融资应用场景。

作为服务政府的“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该系统可以实现环保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企业和项目层面的协同,还可以帮助金融投资机构解决绿色资产汇集、融资需求发现、数据真实性和持续性、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绿色分类评价等瓶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北京绿色交易所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起企业碳账户体系,帮助企业一站式对接各类绿色金融服务,实现入库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和碳减排的自动核算与动态核算。

5、上海保交所发布长三角绿色金融数字化交易平台

近日,长三角绿色金融数字化交易平台(下称“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旨在搭建绿色产业和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桥梁,打造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平台致力于打造交易撮合、交易服务配套、风险评估共三大功能,由上海保交所和苏州市政府、苏州高新区共同建设,以苏州为试点,率先为苏州绿色科技企业提供绿色保险服务,截至目前已有大地、平安、太保、人保等4家保险公司,苏高新集团、朋友保科技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首批上线光伏发电量损失补偿保险等十二款产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平台根据银保监会《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要求,创新打造平台绿色金融机构评价标准,在我国绿色保险评价标准实践领域具有先行先试意义。

6、全国首个《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近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发布了我国首个《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对个人碳排放赋予某种形式的量化价值,是个人碳账户能对个人碳排放行为产生引导的关键因素。

该报告对国内外众多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将个人碳账户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曾见于欧美国家,对个人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即根据社会目标排放总量,设定分到每个人身上的碳排放配额,个人在不能突破配额的前提下行事;另一类则是根据个人日常行为,按照一定的方法换算成减排数值,通过商家权益、政府补贴、公益激励等形成奖励个人的碳减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基于专业核算方法,为社会成员建立碳账户体系,是将碳管理概念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并进行正向激励的有效手段之一。碳减排正在进入个体时代,而碳账户有望成为继财产账户、信用账户之后,关乎每个人生活的第三账户。

7、首笔跨国企业绿色熊猫债成功发行

11月24日,梅赛德斯-奔驰国际财务有限公司近日在境内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一笔绿色债券,这是由跨国企业发行的首笔绿色熊猫债。汇丰中国在此次发行中担任联席主承销商,协助梅赛德斯-奔驰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5亿元的绿色熊猫债,发行期限为2年,票面利率2.9%,所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子公司的纯电车型融资租赁业务。从发行结果来看,境内外投资者对本次绿色债券发行反响热烈,发行整体认购倍数超过3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绿色熊猫债券的发行,既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可持续业务战略在中国的有效延伸,也是在这一市场关于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同时,绿色熊猫债券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领域的开放和创新。

(实习生廖怡媛、刘雨青、崔净萌)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