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创投 > 正文

上市公司发起产业投资基金潮起:构筑产业链赋能优势 塑造良性竞合关系

2022-05-13 15:52:3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上市公司悄然成为PE/VC投资领域的新势力!

据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先后发起设立逾百只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领域涉足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

一位与上市公司合作发起产业投资基金的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透露,相比以往上市公司主要以LP(出资人)形式参与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如今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要么以GP(基金管理人)发起产业投资基金,要么联合创投机构以双GP模式共同发起管理产业投资基金。

在他看来,随着上市公司纷纷“入场”,股权投资市场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比创投机构以财务投资者为主,上市公司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更像是产业投资者,他们一方面投资期限更长,令投资企业拥有更宽裕时间拓展各项业务与实现技术迭代,另一方面会借助自身产业资源赋能初创企业,给后者带来更多客户资源与产业协同效应。”这位创投机构合伙人指出。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收购相关企业,令产业投资基金项目退出多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渠道。

一位PE机构投资总监透露,如今上市公司发起的产业投资基金,也与此前“PE+上市公司”运作模式有所不同——前者属于产业投资,后者更像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一种手段。

“这造成两者投资逻辑截然不同。”他强调说。目前不少PE FOF机构与聚焦产业投资的机构投资者LP都对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有着浓厚投资兴趣,甚至有些机构投资者带着拟投资储备项目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注资,希望上市公司能对这些项目提供更丰富的产业链赋能效应。

这位PE机构投资总监表示,尽管上市公司发起产业投资基金持续火热,但这个PE新业态仍需克服诸多瓶颈:一是,投资决策规范化,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决策存在“一言堂”现象,会引起部分LP不满;二是,上市公司可能基于自身业绩回报需要,可能对投资项目设定相对苛刻的业绩增长要求,反而导致初创企业过度追求短期业绩高增长而透支未来成长空间,令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风险无形间增加。

“今年以来PE领域出现一个新现象,是上市公司正积极招募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创投机构人员参与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并赋予较高的投资决策话语权,尽可能解决这些短板。”他直言。

 与“PE+上市公司”模式截然不同

记者多方了解到,相比“PE+上市公司”,如今上市公司发起的产业投资基金,无论在投资策略,还是投资逻辑方面有着诸多不同。

首先,在“PE+上市公司”操作模式下,以往都是创投机构主动接洽上市公司,借助后者定向增发股票收购一些“热门概念”项目,以满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需求。但如今,上市公司对产业投资基金的项目投资决策有较高的话语权,会根据自身产业链协同效应与技术迭代升级趋势投资硬科技企业。

其次,“PE+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更接近“市值管理”,比如前些年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大举涉足收购P2P机构,导致股价表现昙花一现;但如今,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更强调项目投资的产业协同效应与项目孵化效应,愿通过更长时间的股权投资,促进初创企业持续发展实现更稳健长期的高回报。

一位上市公司投资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他们之所以发起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股权投资,促进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扩大,以及推动生产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在他看来,相比PE/VC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能吸引众多高科技初创企业青睐,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产业链赋能效应比较大,尤其是不少涉足智能营销、智能制造、AI技术应用的平台型初创企业,特别希望能引入上市公司作为创投股东,提供丰富的产业客户资源与产业赋能效应。

记者获悉,目前,不少产业投资机构在积极参与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注资同时,还会将部分拟投资储备项目推荐给这些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能创造更强的产业协同叠加效应,另一方面在必要时促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收购,拓宽项目退出渠道。

上述与上市公司合作发起产业投资基金的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已成为PE/VC领域不容忽视的新势力。究其原因,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也在积极参与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的注资与投资管理,前者认为此举将实现更大的“政府产业扶持措施+上市公司产业集聚效应+资金注入”的叠加效应,助力地方招商引资与当地经济转型发展走得更快更好。

构筑良性竞合关系

一位创投机构创始合伙人向记者透露,随着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日益增加,他们悄然感受到新的项目竞争压力。

“有些硬科技初创期企业早早预留了一部分投资额度给予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因为他们希望此举能带来更强品牌效应与产业协同赋能成效。”他告诉记者。此外,个别财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愿意给予硬科技初创企业更高的估值,导致他们投资成本相应“水涨船高”。

记者多方了解到,越来越多高科技初创企业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包括调高单轮股权融资额或增加一轮股权融资,满足不同创投资本的投资需求。

“但是,企业估值偏高问题仍然较难解决。”一位大型PE基金副总裁向记者指出。由于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报出的企业估值较高,目前他所在的创投机构投资决策委员会先后否决了两个项目投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也注意到自身估值报价不够精准等问题,开始打听其他签订投资意向协议的创投机构报价,改变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报价差异问题。

前述上市公司投资部门人士直言,这背后,是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负责人(主要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企业高层)主要从产业链协同效应与技术变革趋势去判断高科技初创企业的估值,但若遇到项目比较“抢手”与行业赛道比较“热门”,为了获取投资额度,他们更容易大幅提价,反而导致其报价与市场行情明显“脱节”。

他指出,对此他们一方面与多家知名创投机构增加沟通,一方面招募来自创投机构的专业投资人才,迅速填补这项短板。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不少创投机构与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之间已构建相对默契的“合作关系”,比如双方在项目投资前会磋商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报价,在项目投后管理方面各司其职,创投机构主要提供人推介、技术变革趋势展望、企业未来发展建议等,产业投资基金则从产业链赋能角度,提供众多潜在客户与产业链协同资源。

一位国内大型PE机构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创投机构与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关系,彼此都希望发挥自身所长,助力投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对双方而言,投资企业业绩持续稳健快速增长,是他们获取可观股权投资回报的最大基础。”他指出。不过部分创投机构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若企业IPO因市场环境等因素操作难度骤增时,由产业投资基金对接上市公司开展收购,同样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项目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