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防洪排涝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深圳破解“一雨成涝”难题有哪些经验

2022-05-16 21:27:5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思琦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5月11日以来,深圳连续三天出现全市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于12日早间发布生效。此次降雨呈现持续时间长、间歇性强、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更强的特点。

对于多地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如何破解城市“一雨成涝”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为建设目标的“海绵城市”概念得到高度关注。究其原理,即通过低影响开发和系统规划,使城市下垫面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了解,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可满足小雨路面不积水,大雨时调节地表径流时空分布,形成错峰,进而实现大雨不涝或少涝。

2016年4月,深圳以光明区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海绵城市建设情况透露,深圳市建成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项目2888个,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276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28.3%,超额完成国家2020年要求的任务目标。

“这次暴雨,深圳海绵城市设施是可以承受住的。海绵城市只是防洪工作的一环,真正想有效控制内涝,需要传统的防洪排涝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深圳市海绵城市专家、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海绵设施应对10年一遇暴雨效果显著

5月12日凌晨2时50分,深圳市气象台在罗湖、南山、福田、盐田等多个区发布红色暴雨预警。据监测,罗湖、福田此前1小时雨量达到60-70毫米。

刘建告诉记者,此次深圳暴雨未达10年一遇的降水量,海绵城市设施在应对10年一遇及以下暴雨时效果最为显著。据了解,“X年一遇”的界定涉及“降雨重现期”概念。目前,中国城市普遍采用《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的暴雨强度公式。基于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深圳10年一遇1小时雨量为76.9毫米,50年一遇1小时雨量为93.1毫米。

近年来,深圳先后涌现出深圳大学土木结构实验楼、登良路、万科云城、甲子塘城中村、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等优秀的海绵城市项目。其中,2017年9月竣工的南山区登良路是深圳中心城区的第一条“海绵路”,道路两侧的慢行系统均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绿化带均按海绵城市设计,包括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央隔离带的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及下凹式绿地。降雨时,雨水会快速通过透水路面渗入地下,避免路面积水;雨势较强时,未能渗入地下的雨水可通过路沿的入水口排入两侧的绿化带和雨水花园,暴雨承受能力达到了25年一遇。

刘建介绍,常见的石板材、混凝土路面易造成积水内涝,而透水铺装路面的排水效果将大大提升,目前正在深圳各区推广应用。

今年2月发布的《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6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深圳知名水务工程技术专家、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董事会秘书李战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目前全市采用片区达标+项目达标的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每年制定总目标,通过任务分工和考核的方式逐年推进,保障目标可达。

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着重指出,一些城市存在对海绵城市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实施不系统等问题,应加大宣传引导,避免“海绵城市万能论”“海绵城市无用论”,严禁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

“海绵城市到底能不能解决内涝?怎么建了海绵城市还是会内涝?这些声音本质上是对海绵城市作用的片面夸大。”李战表示,此次深圳遭遇暴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较为完善的区域受影响较小。然而,对长历时、高强度的暴雨洪水,犹如使海绵处于饱水状态,海绵城市的防御能力相应下降,需要结合骨干防洪排涝工程措施确保安全。

长期从事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资深专家刘建认为,美国、德国、法国等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实践的发达国家,海绵设施主要用于治理面源污染,同时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方式,有效涵养并补充地下水。在此过程中,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得以减轻,海绵城市也就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超过20年一遇以上的暴雨,海绵城市的作用有限,需要与传统的防洪设施相结合,比如在城市公园改造时留出1/3的面积做蓄洪池。”刘建介绍,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蓄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刘建进一步强调了街心公园的重要性,“最好是一公里一个公园”,公园内的蓄洪池可在降雨时用于蓄水,雨停后及时排水,日常可作为景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的有效结合。

谈及未来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前景,李战同样强调,海绵城市是内在功能基底,景观与园林绿化是外在表现载体和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应实现景观效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比如,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万丈坡安置房、东长路,福田区香蜜公园、中康公园等都是将海绵城市与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

今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连片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削减面源污染,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