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深圳如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规则、资本和产业是三大突破口

2022-06-24 22:34: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石恩泽

南方全媒体见习记者石恩泽、实习生乔梓丹深圳报道 为紧跟全球“绿色”转型步伐,近日,202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深圳前海召开。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及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联合主办。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清洁能源、可持续金融、合作与发展、科技与创新五大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根据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近期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

未来深圳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梳理出三条主线——规则、资本和产业。

规则:建立统一的国际化标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从去年开始担任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对于深圳如何在可持续发展“辐射湾区、面向世界”,他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是规则的建立。

郑永年认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上,重点不是量大,而是要变强,否则就会走入“大而不强”的境地。而变强的关键在于积极参与世界性规则的制定。“如果说我们既有市场又有技术,却没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内联网。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先进的规则和标准走出去。”

但在制定规则之前,首先要有一个相互开放的氛围。他举例道,“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间,就像两个土豆之间的关系——无法相加。而美国互联网公司之间是要求相互开放的。”

对此,郑永年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大国,其中有一半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并且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家都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还没有相互统一规则和标准,增强竞争力和优势。”因此,他建议政府应该尽快联合大湾区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制订规则和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

然而,开放不仅仅存在于公司之间,还应当在区域之间也形成统一的开放性规则。郑永年指出,国家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时候谋划了三个点——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其中,珠海和澳门融合,前海和香港融合,南沙则因地大与港澳都对接。而接下来这三个点的重要抓手将是制度型开放。“不要这三个点都分别自己搞一套规则,而是要把这三个点的规则标准要统一起来,以点带面推到整个大湾区。”

在这其中,深圳是珠三角科创转化能力最强的城市,但在金融服务上还需要借助香港的力量。“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规则跟标准是与国际化接轨的,而深圳下一步就是要通过前海把香港的规则融合进来。”郑永年说。

资本:以金融业为切口鼓励企业绿色转型

深圳还是全国首个推行绿色金融领域法律的城市。2021年3月,深圳《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下称《绿金条例》)要求,在深圳市注册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享受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金融机构等三类主体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类别披露环境信息。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华电南自智能网络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吴海峰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资本市场正在往可持续发展转型,而深圳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已做好迎接新一轮国际资本的转型的准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博辉接受采访时指出,首先,深圳《绿金条例》出台以后,可以让海外资本通过新规,从香港更加顺畅地流入深圳本地的资本市场,这对两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通,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其次,《绿金条例》的出台可以促使深圳金融机构在为本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时候,设立新的考察维度,衡量公司在可持续方面所做的努力,鼓励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往绿色发展上转型。

以四大银行深圳分行为例,根据各家披露的《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去年这四家银行通过绿色信贷业务共节约近100万吨标准煤和减排约190万吨二氧化碳。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艾春荣认为,深圳还可以在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方法上做进一步突破,通过总结经验、制定标准,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同时,深圳还可以在绿色金融上做一些创新,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方式来支持绿色企业,让政府在“绿色”转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产业:更智能的电网和更完善的商业模式

除了金融机构在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制造业上,新能源汽车节能减碳已成共识,这也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近期资本市场上的宠儿。

深圳是全球首个公交出租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据深圳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4.4万辆,市场渗透率达40.9%,居全国第一。

南财记者留意到近期深圳发布的“20+8”产业集群政策中,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表述已改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并在规划内提出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以及在车路协同上“先行突破”。

而车路协同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也必将有更高的要求。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国家青年特聘专家、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华电南自智能网络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赵俊华接受南财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基础设施上,首先要解决的是电网智能化,而电网智能化的基础是“电网自身要尽量坚强”。

他进一步解释称,由于电网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会接入那么多的电动车,并且这些车辆未来还要进行联网运行,因此未来电网如何容纳更多电动车作为终端接入,是他们研究团队正在思考的问题。

其次,赵俊华指出电网还讲求有源源不断的电力。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未来趋势。但像是风电和光伏的能源在供能上有所谓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这实际上对电力行业的安全有一个很大的冲击。”

浙江大学教授文福拴提到,深圳因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的限制,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受限,但好在深圳具有沿海优势,下一步可以海上风电为突破口。

然而,就算解决了上述有关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赵俊华认为还有数据互联互通的难题有待破解,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

 “电网的数据、车辆的数据、交通道路上的数据都分属不同的实体和不同的企业,这些实体和企业又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赵俊华说。因此,制定出一个能让多方受益的商业模式,在他看来是比较难突破的问题,反倒是技术性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

在商业模式上,深圳在此方面已有相关探索。2021年12月深圳在福田河套注册成立了深圳数据交易所,该所采用国资公司制,目前已涉及金融、通信、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多家大型央企和本地国企。

“在商业模式上,必然需要政府层面去推动。同时,行业内相关的龙头企业之间也要有一个相互探索的过程。”赵俊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