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创新周|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李燕:同质化是产业“顽疾”,中国医药产业需多维度打破“内卷”

2022-07-01 18:01: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更是确保人民健康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管体系持续与国际接轨,鼓励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中国医药产业迎来最活跃、最快速发展的创新时代:国外创新药大批涌入,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每年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国家医药整体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创新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挑战,其中,靶点、适应症同质化是产业的“顽疾”和“沉疴”之一。那么,在行业“内卷”之下,如何实现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突破、超越发展?

2022年6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健康产业创变领导力峰会暨中国健康产业领导力联盟启动仪式”于线上成功举行。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李燕在峰会上介绍,国家药监局《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相伴而生的是当前中国药物研发创新存在盲目的一窝蜂现象,药物靶点和适应症高度集中。

靶点到底集中到什么程度?中国药促会曾经做过一份调研:在全球前十大热门靶点中,全球在研药物的研发数量占比为22%,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47%。典型案例包括替尼类药物;肿瘤免疫中的PD-1、CD3;在细胞治疗中,以CD19为靶点的CAR-T,其临床试验数量比PD-1还多两倍。 

“这样的同质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国内企业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赛道拥挤,导致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大量浪费社会资源;资本泡沫严重、非理性追捧,使得大批Biotech公司被裹挟在行业大潮之中,缺乏对公司发展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思考,最终结果是药企和资本均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李燕说。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医药产业的“内卷”?对此,李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继续保持乐观的心态、扎实的行动,积极看待中国医药产业的明天。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在国家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医药行业从业者要秉持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为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早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贡献力量!

二是,要以“思变”的态度,痛定思痛、“创变”谋发展。“创变”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我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思变”“创变”就是要创新、差异化、价值导向。所谓价值导向,就是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指引,牢记医药创新主体责任,坚持临床价值创造,瞄准临床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以患者为亲人,为中国老百姓研发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的高品质药物,帮助患者驱散病痛、服务健康,让患者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让医药创新更有温度、更温暖!

所谓差异化,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尖端技术,要持续开辟原始创新的“蓝海”,将中国患者“药瓶子”紧紧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例如,siRNA药物的发展离不开LNP、GalNac等递送系统的突破;Alnylam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历经19年,不断试错、持续纠偏、轻不言弃,最终实现颠覆性突破;吉利德以抗病毒药物实现由小药厂变为世界巨头,其成功的一大根源也在于专注核心领域,因为专注所以擅长;第一三共的ADC“一炮而红”同样来自于其在该领域的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

此外,在医药产业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方面,李燕强调,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医药创新离不开政策环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配合、整合和结合,全链条、全要素有机衔接、强强联手、资源互补。

要持续强化National bigpharma、Biotech之间的合作,既利用好Biotech公司丰富的早期研发经验,也发挥大型药企在商业端、产业端的优势,探寻两者之间最佳的Linker,相互链接、优势互补、共赢未来!同时,资本更加成熟,帮助真正有价值的Biotech长板做长、出“新”制胜。

要持续推动院校合作,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和转化能力。追根溯源,全球众多原创药物的源头,多来自于院校科研机构,如肿瘤免疫、PROTAC技术、细胞治疗、核酸递送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而国内的薄弱环节在于转化研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脱节导致原创药物开发难。

要鼓励医院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质量,持续完善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机制,推动研究型医生的人才梯队建设,鼓励支持医院、机构与人员提升参与临床试验的积极性,“医”“药”携手、推动更多优质药物上市。

二是,进一步“走出去”,靠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赢得国际竞争。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创新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医药技术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过往,国内创新药以渐进式创新为主,低投入、低风险、低壁垒,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强调短期回报。放眼未来,中国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来自于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突破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从而更多获得海外市场认可,获得更好的价值回报;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才能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三是,持续提升民族药企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为国产好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药是济世救人之事,制药企业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一环。“惟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医药从业者必须要有大情怀、心中要有大爱。建议国家持续加强宣传,讲好中国医院产业发展故事、社会责任故事,用鲜活的事例,培育民众心目中对民族医药产业品牌(国产好药)的良好“国民形象”,让中国的民众认可国产药,支持国产药,增强民众对民族制药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科技创新是战胜病魔的最有力武器。回顾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史,‘内卷’之后将迎来产业回归、理性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经历千锤百炼,下一个医药新周期,中国医药产业必将更加理性、成熟、稳健。”李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