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创新周丨大咖谈“防癌真知”:实现肿瘤预防,可降低患癌风险

2022-07-04 22:32: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危害因素,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5年生存率,是癌症防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是癌症防控的有效途径之一。癌症筛查是在人群中,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方法,针对常见癌症进行身体检查,通过检查让受检者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从而对癌症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预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莹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人恶性肿瘤的风险增长迅速,患癌风险也不断上升。借助信息技术等有效手段加强对癌症风险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癌症筛查,对癌症风险进行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肿瘤的发生与遗传背景、年龄、生活的环境、职业经历暴露、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癌症的风险提升。至于治疗,现在肿瘤治疗已经走上了个体化、精准化的道路,对于每个人来说,什么样的药物有效取决于肿瘤的基因的反应,而个体的易感性也会来决定患者到底是适用怎么样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郑莹说。 

防癌需从年轻人入手

随着我国整体人口的年龄增长,癌症的疾病负担越来越沉重。特别是在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速发展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 

目前,改变这一现象的主要方式在于肿瘤早防早治。然而,现在最普遍的情况是,大家往往身体不舒服了或者体检发现异常,才会去找医生看病。换言之,肿瘤诊疗整体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仅如此,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不正确的诊疗理念的影响,如相信一些民间疗法而拒绝去大型医院治疗,还有一些“鸵鸟精神”认为只要加强锻炼,不去想它就会好。这也导致临床上的早期癌症病例往往非常少,早诊率很低,而一旦有了症状,患者就已经到了中晚期了,有些人群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改变,因此降低了五年生存率。这不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窗口的问题。

总体来说,要通过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就必须抓住早诊率。而早诊率的提升离不开早检,只有早期检出,才能尽早诊断、治疗,最终提高生存率。这是我国目前在肿瘤诊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突破口。

根据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早期肿瘤的几大风险具体包括:

一是年龄风险。超过40岁,整体人群的患癌风险会提升。而女性从15岁到75岁“两癌”发病率比较高,因而任何一个女性到体检中心做年度体检,都应该进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 

二是性别风险。这部分可以依靠大数据实现,临床医生或者正规的体检中心都应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提示。 

三是既往史。日常生活中一直觉得不舒服,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哪怕是胃溃疡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对下一步的临床肿瘤早检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四是家族史。癌症说到底是一种基因病,会有遗传家族史的问题,比如直系亲属中有患肺癌、肝癌,作为其他亲属就应该进行相应筛查。 

五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比如,长期抽烟或者酗酒的人,就可能会让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提升,对整个代谢系统也会造成影响。另外,有一些研究证明,久坐超过半小时,身体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免疫信号影响机体的状态。

“预防癌症不仅仅是中老年群体需要关注的事情,年轻人也需要正视癌症预防。生活方式是对癌症风险影响较大的因素,世界癌症研究机构的一些研究的结论也指出,患癌风险因素中,生活方式约占40~50%。而生活方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这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年轻人一定是要去了解防癌的知识,至少知晓哪些是患癌的风险因素,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创造条件远离癌症风险因素。”郑莹说。

注重个体化筛查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肿瘤早诊早治,目前市场上也有大量的早筛产品不断出现,这也反映了早筛市场本身的需求,并且想借助一些工具来解决。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早筛产品,不少专家纷纷强调,选择这些产品的前提是,把每个人的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综合的和科学的评估。

而在近几年,国外的健康风险评估发展很快,在美国已经将其称为“健康风险诊断”,上升到了临床疾病诊断的高度,也就是说健康管理专家应该要对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患病机率。

此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一是,血液检查,比如肿瘤标志物,一般来说,如果处在肿瘤的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有的还不是特别强,这是目前常用的血液检查;二是,影像学检查,肿瘤诊断中常用的辅助放射手段有X光、CT、核磁、PET-CT等。所以,大家也期待一些新产品,加强肿瘤早筛。

尽管防癌产品不断出现,但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体检率是30%左右,其他城市也同样不高,这也是由于很多人不会自己主动来体检,归根结底,健康意识不够强。为此,“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也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但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缓慢、艰巨的过程。

“针对大家的需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会给每个年龄段的人群提出相应的筛查诊断建议,例如,如何进行规范的癌症筛查?男性或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做什么样的筛查?这些方向都是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意义,患者可以按图索骥,至少去进行一个很基本的癌症筛查。另外,我们也会给大家推荐风险评估工具,比如,居民特别想知道自己可能会患哪种癌症?想要知道自己有可能患有哪种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按照这个工具都可以给出一定的建议。”郑莹说。

此外,《防癌真知》作者、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业委员会委员黄琳博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预防肿瘤方面,有效的体检也是很有必要。眼下,医学已经进入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对于个体而言,量身定制的体检对每个人都很有必要。

“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中提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每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的健康,正确认识癌症。同时,积极的防控癌症要树立癌症早期预防和筛查的理念。此外,个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心里愉悦。

在诸多公开场合,包括郑莹教授、黄琳博士在内的多位专家也都表示:在日常防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吸烟酗酒,要多运动,合理饮食,不要压力过大,要适量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在这个层面就完成了自我的一级防护,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重视体检,不要把体检作为打卡,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到医院去或者健康管理中心去进一步做检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公众要重视防癌筛查,积极参与到国家和正规医疗机构推荐的筛查行动,根据自身的情况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特别是防癌筛查,消除潜在的患病隐患。

 

新书推荐:

癌症不可怕,无知才致命。在肿瘤医学中,一直有“防治并重” 的观点。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获益,守护更多人的健康,《防癌真知》一书通过对话21位知名肿瘤专家,集中讲解癌症病因、危险因素、如何预防、早期筛查、早诊效果等癌症筛查与预防知识,以及患者对癌症检查认知上的常见误区。

相信科学,就会遇见健康。这本有温度的癌症知识科普书,还精选了由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新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的相关建议及科普文章,值得作为家庭必备的保健指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