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社论丨多措并举,强化高温天气下的粮食安全保障

2022-08-1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近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八月和九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持续高温天气对部分地区确保秋粮稳产增产提出了挑战。北半球主要国家今年普遍遭遇高温天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气温上升会对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全球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广,但具体而言,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分区域而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水稻陆续进入拔节长穗期,再生稻处于扬花结实期,杂交籼稻和早熟粳稻进入孕穗期,高温热害的影响需要及时应对,否则,持续高温加速幼穗分化,影响大穗形成,将降低结实率。早播夏玉米进入花期,适播田块处于孕穗期,迟播田块处于大喇叭口期,持续高温缩短了穗分化时间,影响穗分化数量和质量。夏大豆多处于花期,部分早熟品种进入盛花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温度超过36摄氏度时,大豆落荚率将显著提升。

华北、东北地区受干旱影响辐射较小。6月份至今,东北局部地区出现洪涝,吉林、辽宁两省较为明显,影响程度总体偏轻,减产有限。目前,玉米授粉结束,进入灌浆期,后续生长状况仍受光热条件影响。华北地区在夏玉米播种时期气候干旱,7月份持续干旱,但本地有一定降雨量,玉米长势良好。

此外,高温天气也容易带来病虫害多发的情况,近期多地高温也使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区域迁移扩散,同时还导致虫害发生期提前或延长。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监测数据,持续的高温天气叠加降雨可能会助长病虫害的繁殖和迁飞扩散,对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稻区中晚稻安全生产构成一定风险。

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在秋粮,当前是抗灾夺丰收的关键时期。如何“防大旱、抗长旱”,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是及时下拨财政资金。日前,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已下达内蒙古、江西、湖南等13省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亿元,用于对受灾地区在洪涝、旱灾后购买农资以及修复灾后农业生产设施等补助。地方政府应持续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积极筹措抗旱资金,下达资金指标。根据各地受旱面积,及时下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加快资金分配执行,明确抗旱资金使用范围,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支持引导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抗旱设施应急修复等项目,提升抗旱保障能力。同时,还应强化抗旱成果评价运用,建立“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确保抗旱资金效益。

二是密切监测旱情墒情。加强农业部门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高温天气动态,及时掌握天气和土壤墒情变化。借助数字化农业装备,利用农业智能物联网技术,加强对旱情的分析研判,做到分区域、分作物、分时段的精细化旱情监测预警,并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为种粮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点对点”预警服务。结合水田智能示范系统,远程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参数并进行调控。

三是完善抗灾智力支撑。从政府部门、涉农类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选派相关专家组成科技特派队,加强踏田指导,分区域、分环节、分品种,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御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对稳粮保供、减损增效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田间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切实落实各项抗灾减灾措施,保障田间灌水,降低穗层温度,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干旱与高温热害叠加影响;中耕松土,切断土壤水分毛管,减少水分蒸发;根外喷肥,降温增湿,充实籽粒营养,提高饱满度;合理运筹水肥,促进苗全苗壮,维持作物代谢平衡;加强病虫害管理,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稻曲病等。积极组织人员修复沟渠,提高水利设施灌溉能力;加强灌溉农机作业调度,提高抗旱服务水平,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加强统筹协调。

综合来看,财政资金及时支持、监测管理系统高效运作、科学技术保障减损增效,将是实现“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