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观点 > 正文

社论丨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持续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2022-09-2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近日,由俄罗斯通往欧洲国家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同一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两条管道出现3处泄漏点,普遍认为是蓄意破坏所致。管道修缮需要很长时间,欧盟在这个冬天将很难继续从俄罗斯得到取暖用气。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利用自身掌控的全球金融交易体系制裁俄罗斯,试图中断俄罗斯的贸易与资本流动,并冻结其资产。欧盟还制裁了俄罗斯能源出口,但这项制裁严重打击了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盟,事实上反而形成对欧盟进行“天然气制裁”的效果。现在,欧盟和其他燃气供应国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相关设施以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际,欧盟很可能不得不向俄罗斯妥协并启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然而目前这种可能性已经随着爆炸而消失,欧盟将面临严峻挑战。

欧盟“被动能源制裁”的后果严重。首先,能源危机导致欧盟地区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居民生活质量降低,贫富差距加大,右翼思潮兴起,尤其是冬天取暖费用暴涨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其次,能源危机严重冲击了欧盟工业体系,尤其是德国长期利用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形成成本与技术的双重工业优势,现在,欧洲天然气使用成本几乎是美国的8倍,德国制造业正在限制或关闭大部分产能,此次管道爆炸则意味着天然气危机已经无法在短期内结束,这会促进德国企业向天然气成本较低的美国转移。其三,天然气是欧洲生产化肥的主要原料,天然气价格过高已经导致欧洲削减了70%多的化肥产能,欧洲农业会遭遇成本增加与大幅减产的威胁,现在,由于取暖成本过高,蔬菜生产商正考虑停止温室种植,这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欧洲蔬菜供应将出现危机。

能源基础设施被破坏后,欧盟相关国家的能源危机将会持续很久,即使欧盟在两年后建成足够接受和储备所需液化天然气的设施,成本也会大增,这将影响欧盟未来的命运。欧盟国家将不得不接受更高的生活成本,较为依赖能源进行生产的工厂将被迫向美国等地区转移,使欧洲国家出现去工业化的挑战,这会进一步降低欧盟的竞争力以及收入水准。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被能源危机冲击后的欧盟消费能力将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相关企业的出口,并让全球经济面临一个更具保护主义的欧盟。

更让人忧虑的是,破坏一个巨大经济体的能源设施体现了大国博弈日益升级和失控的趋势,如果真是蓄意破坏,那么这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城市,而是针对欧盟,并且将会带来长远的巨大的损失。这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超限战”,手段变得无所不用其极,威胁的门槛在降低而且具有越来越强的不确定风险。这也警示我们,必须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安全保障工作。

当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中国提出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供应链安全以及其他资源供给的安全保障要求。这既是对世界局势和发展的清醒认知,也是未雨绸缪的战略行动,避免受制于人,影响生产安全与社会稳定。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针对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制裁以及由此产生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通胀危机,不仅冲击相关各方,影响各国社会稳定、工业生产以及未来命运,也给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了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并着重提出能源安全保障。

我们应该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既要考虑满足中国工业需求的能源供给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油气进口依赖等多重现实因素,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提高自产原油占比,增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避免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而造成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