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今年以来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2023-06-0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莎

6月8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关情况。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方面全力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保持了全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形势的总体平稳。2018年至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8%、51.4%,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

然而,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当前我国南北方已进入汛期,应急管理部副部长王道席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为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已开展防汛备汛检查等系列举措。下一阶段,将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督促强化重点工程巡查防守、强化抢险救援和转移避险等方面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开展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王祥喜说。

安全生产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交织叠加。王祥喜表示,经过几十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但许多行业领域也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随着时间推移,有很多风险隐患进入集中暴露期,再加上新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新风险也大量上升。

按照“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要求,应急管理部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预防工作,突出抓安全风险的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王祥喜介绍,目前,应急管理部已实现对6900余家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企业、3400家煤矿、2400家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出现异常自动报警,及时响应处置。

今年以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弹。应急管理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同时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对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突出问题集中开展针对性整治。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表示,与以往的专项行动相比较,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具有突出“重大隐患”“关键少数”“先礼后兵”“机制创新”等特点。

目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动员部署任务。32个省级单位、35个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已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作了专题动员部署,13个行业领域制定出台了25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宋元明介绍道,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了20个综合检查组,深入到各地开展督导检查和明查暗访。各地区也派出1000多个省级工作组分赴地市开展督促检查,截至目前,各级各部门共检查企业单位120余万家,排查隐患460余万项,其中重大事故隐患1.9万余项,处罚金额7亿多元,责令停产整顿企业3.5万余家,对30.7万家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兑现举报奖励450余万元。

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

王祥喜表示,按照“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要求,我国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目前,6个国家区域救援中心已全部开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降雨带来的洪涝、城市内涝特别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我国南北方都进入汛期,王道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最新气象、水利预测情况,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全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降水偏多一成以上;长江中游降水偏少二至五成。松花江中下游、嫩江上游、黑龙江中游、珠江流域以及鄱阳湖、闽江等地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上游东部和中游、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夏旱。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预计接近常年,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

为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今年以来,国家防总组织核定并通报了2521名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派出8个国家防总检查组分赴全国七大流域17个重点省份开展防汛备汛检查,对于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一省一单”方式下达督办单。此外,国家防总汛前专门组织开展长三角地区防汛防台风联合演练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桌面推演,进一步完善横向和纵向协同工作机制。

王道席指出,下一阶段,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还将压实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强化抢险救援和转移避险。

此外,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多,随着城镇化加快发展,叠加危化品生产企业等因素,防大震压力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地震预警网建设。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表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

闵宜仁介绍,目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将继续完善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持续提升地震预警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规范性,拓展服务领域和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