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之都”东莞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超3万家法人单位加速“智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广州报道 

11月2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在广州开幕。会上,“双万”城市东莞市进行文化产业推介。拥有先进制造和中国潮玩之都两张名片,怀揣“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抱负,东莞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和先进制造优势,打造集群化规模效应,一场潮流文化与制造名城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共有31021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三;2021年东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37.31亿元,占全年GDP5.8%。

近年来,东莞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把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与文化事业、文创IP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印刷、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创意、潮玩等产业,以文化创意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把制造业规模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质量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逐渐形成了推动潮流东莞城市文化新形象的新力量。

数字文化装备制造升级

制造业是东莞城市发展之根基,东莞优良的“制造基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

东莞制造享誉全球,是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涵盖了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集群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4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图为东莞长安某企业生产一线。长安镇宣教办供图。

先进制造技术培育出了基础雄厚的文化装备制造产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4家,占比超41%。尤其与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创意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更是东莞发展的热点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高端显示屏幕等电子材料,专注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的专用芯片等重点环节。

创新城市吸引了更多“最强大脑”。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完成9轮开放共享,完成超1000个科研课题,常年有超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松山湖溪流背坡村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2万名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在风景如画的“欧洲小镇”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湾区大学等前沿研究平台,更是加速集聚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为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创意的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能。

在文化科技上,拥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技术基础的东莞,正在打开“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当前,东莞鼓励发展电竞游戏、影视动漫、交互娱乐等行业,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艺精品创作数字化利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的探索也在推进。

拥抱元宇宙、数字创意产业新蓝海

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潮玩产业正成为东莞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载体,也逐渐成为东莞独有的文化符号。

今年7月,东莞成功获评全国唯一的“中国潮玩之都”称号,潮玩产业集聚显著,产业配套完整,拥有超过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

潮玩产业成为东莞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载体。程浩摄

2018年起,东莞紧抓潮玩发展新风口,依托雄厚的玩具制造基础以及优秀的产业配套能力,东莞企业切入潮玩赛道,培育了Toycity、LAMTOYS、COME4ARTS、拼酷等一系列品牌,打造Laura、Angelboy、Pangda、巴风特小羊、芙竺等原创IP,在潮玩、潮牌、动漫等潮流领域崭露头角,潮玩产业成为东莞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载体,逐渐形成东莞独有的文化符号。

5年后,玩具产业营收翻了近三番,从城市潮玩雕塑地标,到世界杯、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生产,全球动漫衍生品1/4在东莞生产,中国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是全国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东莞”的口号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潮玩产业发展,出台专项政策对潮玩产业加强资金扶持;高规格建设“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项目,打造“协同生产、IP孵化、推广展示、人才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做优做强中国漫博会,整合全市动漫潮玩上下游资源,为动漫潮玩IP提供展示与交易、品牌与营销、投资与转化、维权与合作等赋能服务,推动动漫潮玩IP转化变现。

当前东莞的动漫潮玩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而元宇宙、数字创意产业恰好是动漫潮玩行业新的蓝海,未来在东莞发展前景广阔无限。

除了扶持潮玩产业发展之外,东莞也尽力在文化空间、文化产业上补齐短板,正在重新定义“世界工厂”。

在文化空间方面,为解决公共文化面临的覆盖质量不高、服务效能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东莞以“构建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破题,今年起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由何镜堂院士操刀设计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即将动工,预计到2026年底全市将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文化产业方面,此前,东莞几乎没有“叫得响”的文化产业,一骑绝尘的竞技篮球实力也尚未结出产业“硕果”。对此,东莞提出重点招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综合文旅、现代体育等项目,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5%,年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

未来,东莞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主动融入数字文化赛道,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从“微笑曲线”底端向设计、营销两端攀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