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香港秋拍现当代艺术板块收官:稳健成交下亿级市场显韧性

2025-10-1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在刚刚过去的9月底,随着香港秋拍的槌声在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主要国际拍卖行相继落定,今秋现当代艺术板块的“成绩单”正式揭晓。尽管目前全球艺术市场依然弥漫着谨慎前行的情绪,但在这场持续多日的艺术交易盛会中,三大拍卖行各展所长,以多元重磅的拍品、创新的交易机制与亮眼的成交数据,再一次印证了中国香港作为亚洲艺术交易枢纽的强劲活力。

图片来源:佳士得供图

三大拍行秋季“成绩单”

横跨20及21世纪的现当代艺术板块作为各大国际拍卖行最敢下注、也最容易制造惊喜的“黄金赛道”,每一季的成交都备受瞩目。纵览今年秋拍的成交情况,可见三大拍卖行梯队分明而又各有锋芒:佳士得领跑,垄断顶级成交;苏富比稳中有升,经典拍品持续发力;富艺斯则凭差异化实现翻倍增长,凸显市场韧性。

佳士得香港20及21世纪秋拍在9月26至27日落幕,成交总额为8.17亿港元(约合7.48亿元人民币)。本次晚间与日间拍卖成交率高达96%,落槌总额为低估价的121%。晚间拍卖由巴布罗・毕加索的《女子半身像》领衔,以约1.97亿港元成交,刷新毕加索在亚洲的拍卖纪录;赵无极的作品《17.3.63》亦以852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记者梳理今年迄今为止的拍卖纪录,本季秋拍的毕加索《女子半身像》、赵无极《17.3.63》,与佳士得春拍中成交的尚・米榭・巴斯奇亚巨作《星期六的夜晚》,共同包揽了亚洲20及21世纪艺术类别成交价前三,而且三件作品均由佳士得售出。

香港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晚拍与日拍则在9月28日及9月29日陆续收槌,本季拍卖成交总额达4.48亿港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比今年春拍的成交总额略有回升。其中,奈良美智的巨作《等不及夜幕降临》以7990万港元成交;排在第二的是20世纪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伊・李奇登斯的《远景与桥》,以3087.5万港元成交;另一件焦点拍品是毕加索创作的瓦楞纸板油画作品《男子半身像》,以2050.5万港元成交价排名本场第三高价。

尽管富艺斯香港在整体拍卖规模上难以与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直接比肩,却凭借清晰的差异化定位站稳脚跟。今年香港秋季拍卖富艺斯现代及当代艺术板块以总成交额近2.18亿港元(约合1.99亿元人民币)收槌,与今年春拍相比近乎翻倍增长。其中,领衔的拍品为奈良美智创作于2000年的《粉红》,以超5664万港元成交;赵无极的大尺幅巨作《27.01.86》以2980.5万港元成交;草间弥生《无限网(SFOOUY)》以逾1270万港元成交。值得关注的是,富艺斯今年9月起首创“预先竞投”奖励,鼓励买家提早参与拍卖,并享受较低佣金费率。这项创新的成果也在这次的香港秋拍中得以体现:在成交的116件拍品里,就有54%受益于这项预先竞投的机制。

总体而言,三大拍行此番秋拍的表现既展现了艺术市场头部效应的持续强化,也呈现出凭借各自优势开拓市场的多元路径,共同勾勒出艺术市场多层次、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精品策略主导市场

在上述提到本季香港秋拍各拍行的高价成交拍品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今年呈现出了明显的“头部效应”:单是毕加索、奈良美智、赵无极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就包揽了成交价最高的20幅作品中的10个席位。在全球宏观经济充满不确定性、202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降温的背景下,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资本避险需求、艺术家独特价值与拍卖行策略三者共振的结果。

在经济不确定期,大多数投资者都会主动减少对如新兴艺术家、小众流派等“高风险、高波动”资产的投入,转向选择有明确价值锚点、流通历史清晰的顶级标的。佳士得亚太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晚间拍卖主管徐文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这次过亿的《女子半身像》是毕加索为其情人朵拉·玛尔创作的六幅作品之一,其余三幅已被博物馆收藏。而且这件作品距离上一次被拍卖已经过去25年,当年的成交价是180万美金,因而这件作品今年再次上拍,对市场而言新鲜度颇高。由此可见,博物馆级别的稀缺性让作品跳出了普通艺术品的价格波动周期,并且成为了全球藏家眼中可遇不可求的“硬通货”,哪怕在经济不确定期的当下,依然可以吸引到藏家的集中竞逐。

同理,本季奈良美智的高价作品多为其创作高峰期或是首次上拍的代表作;赵无极的高价作品则多为大尺幅以及关键创作时期作品,三位艺术家及其作品都具备了艺术价值明确、流通记录完整、收藏群体稳定的特点,自然也成为了藏家“避险抱团”的最优解。

除此之外,毕加索、奈良美智与赵无极分别对应了西方现代艺术、亚洲当代艺术、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不同赛道,恰好能精准地覆盖到全球藏家多元化的收藏需求。徐文君表示,在筹备今年香港秋拍20及21世纪艺术板块时,佳士得也特意实施了减量提质策略,晚拍仅上拍38件作品,同时着重推进拍品征集的全面性——横向覆盖不同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家,纵向贯穿不同时代与流派的创作脉络,形成完整的艺术谱系呈现。并且,在拍前估价的环节,团队亦格外注重构建健康的价格阶梯:从低估价8600万港元的毕加索、7000万港元的赵无极构成的第一梯队,到4000万港元的霍克尼和2200万港元的草间弥生作品所处的第二梯队,乃至1000万港元以下的标的,各价位段均有布局,有效避免了单一高单价拍品独撑场面、中间价位段出现断层的局面。

市场寻找新平衡

对拍卖行而言,20及21世纪现当代艺术板块的成交动态,是判断市场趋势最直接的“窗口”,藏家的价格敏感度、偏好变化、购买力分布,都能通过这一板块的竞投热度、成交溢价率体现。徐文君在采访中直言,在她看来,当前艺术市场“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整体状态正逐步趋于稳定,且前景愈发明朗,“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经济市场均显现一定的反弹迹象,藏家的参与热情与市场氛围也随之回暖”。

徐文君表示,只要作品品质足够出众、定价合理,整个艺术市场的未来仍值得乐观。而谈及对目前现当代艺术市场供需的观察时,她提到,现在的市场走势是“从需求远大于供给到慢慢趋向平衡,藏家与卖家开始就‘合理价格’达成共识”。这一判断正是基于板块内不同价位作品的反馈:顶级精品如毕加索的作品,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而中价位作品逐渐进入“供需平衡”。能捕捉到这种细分趋势,也有助于拍卖行调整后续的征集策略。

对于今年下半年及明年艺术市场的潜在变化,徐文君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她的判断:一方面,藏家对高质量艺术作品的需求将持续维持在高位,优质标的的市场吸引力不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减弱;另一方面,藏家的关注门类将更趋多元开放,相较于此前对当代艺术的相对集中关注,当前市场重心正逐步向“现代艺术”及“艺术史地位深厚的经典艺术家”倾斜。

随着全球艺术市场将逐步走出调整期,香港凭借其国际化的交易平台、专业的艺术金融服务和日益完善的艺术生态,正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的地位。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艺术市场新周期正在到来。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