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四季度财政政策加码5000亿元,用于化债、清欠和扩投资

2025-10-17 21:42: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 10月17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进一步回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很重要的助推因素是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这不仅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稳增长,还体现在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大幅增长上。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含以往年度结转债券支出),带动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23.9%。

7、8月份我国经济数据出现波动下行的迹象,外界对四季度出台增量政策充满期待。9月底,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始加快投放使用,主要用于扩大投资。这次财政部明确要盘活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主要用于化债和扩大投资。

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财政部发布会现场图,拍摄:周潇枭)

财政收入逐季回升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3.27万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3.12万亿元,下降0.4%。

从收入的累计增速来看,这是税收收入连续第二个月实现正增长,是非税收入年内的首次负增长。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在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由降转升,增长0.6%;进入第三季度,7月份增长2.6%,8月份增长2%,9月份增长2.6%,当季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

非税收入的负增长,主要由于罚没收入的回落。唐龙生表示,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0.4%,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罚没收入下降7%,自今年3月份以来降幅逐月扩大。

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增速持续回升,在于主体税种增速的回升,部分新兴产业和服务消费行业税收增势较好,今年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带动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长也是亮点之一。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国内增值税5.23万亿元,增长3.6%;企业所得税3.25万亿元,增长0.8%;国内消费税1.29万亿元,增长2.2%;个人所得税1.18万亿元,增长9.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5万亿元,下降5.7%;出口退税1.7万亿元,增长8.6%。另外,前三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1448亿元,增长约1倍。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税收收入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物价水平总体偏低,而税收收入是包括价格因素的,物价下行直接影响税收收入。二是当前企业的“内卷式”竞争,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利润偏低,影响企业所得税增收。三是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减少。另外,我国出口持续保持韧性,出口退税增长较快,对整体收入有拖累作用。

分行业来看,前三季度,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8.3%,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5.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4%。这与当前经济存在结构分化有关,部分新兴行业税收增势较好,部分升级类服务消费、研发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好。

另外,卖地收入降幅有所收窄。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万亿元,下降4.2%。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

虽然财政收入增速偏低,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小,突出表现在政府债券在靠前发行使用,带动财政支出维持相当强度。

唐龙生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前三季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这6项支出的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同时,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降幅收窄,债券资金带动基金预算支出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各级财政持续加快债券资金使用,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含以往年度结转债券支出),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安排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

这场发布会上,财政部还披露了后续积极财政政策的安排,包括提前下达2026年地方债务限额,以及安排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用于化债和扩大投资。

近年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财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2025年,我国新增地方债券共计5.2万亿元,包括新增地方一般债券8000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券4.4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财政部最高可下达3.12万亿元的2026年“提前批”地方新增债券额度,包括4800亿元地方一般债券,2.64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

李大伟表示,今年,为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使用方向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按照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安排,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从今年地方债发行状况来看,化债资金靠前发行使用,新增专项债中有相当比例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存量PPP项目等,化债是地方政府很迫切的需求。

安排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无疑是今年四季度的增量政策。

《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10.5万亿元。与此同时,经全国人大批准,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52.8万亿元。考虑到2024年11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一次性提高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分三年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截至2024年底尚有4万亿元额度未使用。这意味着,截至2024年底,地方债结存限额(地方债务限额-地方债务余额-4万亿元)为1.3万亿元。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这是上年四季度一揽子增量政策中一项,当时经济运行同样面临下行压力,需要加大政策力度,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李大伟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主要是地方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到期法定债务形成的。与去年4000亿元额度相比,今年总规模增加了1000亿元。同时,今年的5000亿元的使用范围有所拓展,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这部分结存限额的使用,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李大伟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