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三季报披露中,十月行情是否以防御为主?
采访嘉宾:中金财富广东分公司资深投资顾问 谢关荣
精彩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1、美联储十月若继续降息,带给资金面的思考?
答:如果美联储在2025年10月继续降息,预计或将推动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并增强外资对中国股市及港股的资金流入力度。总体而言,资金面可能呈现整体改善态势,但具体影响因市场结构和外部因素而异,需结合经济基本面综合评估。全球流动性将显著宽松,推动资本流向新兴市场。 美联储降息直接释放美元流动性,降低实际利率和融资成本,促使国际资金从低风险资产转向高收益新兴市场。根据数据显示,10月降息概率高达94.6%,流动性宽松预期已部分计入市场,但若落地将强化资本再配置趋势,尤其可能利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中国货币政策空间扩大,国内资金环境趋于宽松。 美联储降息减轻了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为中国央行实施更积极的宽松政策(如降准或降息)创造条件。这或将提升国内信贷可及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消费信贷负担(如房贷利率可能下调),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间接优化资金供给。
汇率变动将引发资本流动变化,人民币升值或吸引外资流入。 降息通常导致美元走弱,推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例如近期已突破7.10关口)。这将减少持有美元债务的中国企业还款压力,并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或吸引外资加速配置A股和港股。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后外资或倾向流入电子、食品饮料等重仓板块,以及估值合理的成长股。
其他资产类别资金面或分化,大宗商品和加密货币获支撑。 降息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实际利率下行,预计或提振大宗商品(如黄金、白银)和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的资金吸引力,因其作为对冲工具和高风险资产受流动性宽松驱动。股市相对债券的收益优势也可能吸引资金转向风险资产。但需注意,若美国陷入“类滞胀”(通胀高企伴随增长放缓),资金可能回流避险资产,削弱新兴市场资金面改善。
2、科技的双创板块累计大涨幅后,如何展望?
答:科技的双创板块在累计大幅上涨后,其未来走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可能面临波动,但中长期或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短期面临调整压力:近期双创板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如10月10日,创业板指跌4.55%,跌幅创年内次高,科创50跌5.61%。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板块龙头的融资融券折算率被调整为0,短期内削弱了融资买盘支撑。同时,科技股近期涨幅集中,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TTM)超过196倍,高估值使得市场情绪转向谨慎,叠加市场杠杆风险被普遍提及,可能导致短期市场维持震荡格局。
中长期或仍具潜力:从盈利端来看,预计本年底双创板块企业盈利有望同比回正,行业基本面将逐步回暖,为指数提供业绩支撑。在政策层面,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央行明确“长期维持科技企业低融资成本”,交易所也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这将为双创板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科技成长板块被视为市场主线,随着AI+应用场景的落地,科技产业发展或将进一步带动需求回升,“创新牛”有望从结构性行情演变为更全面的牛市。
不过,投资者也需要注意相关风险,如地缘政治摩擦、全球科技竞争可能冲击市场情绪,美联储降息节奏若不及预期,或引发资金回流海外市场等。
3、大金融与红利还有表现机会?
答:当前市场环境下,基于当下宏观经济和政策背景,大金融板块和红利策略或存在一些投资机会。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估值优势和防御属性,但也需关注相关风险。
大金融板块:
券商保险有补涨可能:券商上半年业绩表现出色,净利润很多都有百分之几十甚至翻倍的增长,保险行业也在逐步回暖,但今年以来券商、保险板块的涨幅落后于大盘指数,存在一定的补涨需求。银行板块方面,7月中旬以来银行股受资金偏好切换影响回撤近15%,部分银行股息率回到5%甚至5.5%以上。随着大盘斜率放缓、经济数据基数扰动,四季度资金或有避险需求,叠加年底日历效应,银行股短期胜率有望改善。政策层面重视稳息差、预防底部风险,银行核心业务盈利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担忧缓释,股息持续性增强,对长线资金吸引力较强。
红利板块:政策支持力度大。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新规、分红手续费调降等举措陆续出台,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尤其是国央企的分红力度,增强现金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提升投资者对红利资产的信心。资金配置需求较强。在低利率趋势下,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红利资产的高股息率优势凸显。同时,险资等机构投资者在保费增长和政策引导下,有望加大对红利类资产的配置力度,为板块提供资金支持。
不过,大金融与红利板块的表现也会受到市场风险偏好、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合理配置。
4、三季报披露中,十月行情是否以防御为主?
答:根据2025年10月披露的市场动态和三季报窗口期特征,当前市场行情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防御性特征与成长性机会并存,而非单一的防御主导模式。前期涨幅较大的AI、半导体等科技成长板块面临业绩兑现压力与拥挤度回落风险,资金可能向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及黄金等避险资产切换。今年三季报披露期叠加估值高位,可能强化部分防御需求。部分有业绩支撑和政策利好的板块或仍可适当关注。例如,科技成长板块中的AI、算力、半导体等,虽然近期有所回调,但由于“十五五”规划可能重点提及科技创新,且美联储可能降息会拉高成长股估值,所以仍被机构视为重要的关注方向。此外,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由于医保目录调整临近,且板块估值处于低位,也可适当关注。
总体而言,十月行情在三季报披露的影响下,投资者或可采取“防御+进攻”的均衡配置策略,既可适当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估值修复机会,也可适当关注高景气度赛道的优质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