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最炫生态风|每一头白海豚 都是游动的GDP
清晨的雷州湾,湛江老渔民罗祖康熟练地调整渔船航向,为嬉戏的白海豚让出通道。 “见着白海豚要避让,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它们认得我的发动机声,我们一直都这样和平相处。”这份延续千年的守护情缘,如今已深深融入广东沿海渔民的日常,为白海豚撑起了第一道“保护伞”。
以十五运吉祥物为契机,中华白海豚爆红全网,广东也刮起最炫生态风,湛江白海豚保护协会周年庆活动中流传出来的“每一头白海豚都是游动的GDP”,也随赛事热度扩散成为共识。航运如此繁忙的广东,为何能成为“海上大熊猫”的安乐窝?答案藏在广东可持续发展的高阶布局里:将生态价值融入肌理,用产业克制守住红线,以发展自律践行长远,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守护之路
从雷州湾到珠江口,守护既贯穿着科技精密,又浸透着人文温度。
全国首个海洋电子围栏像 “24 小时不打烊的海上岗亭”,雷达、红外镜头等一双双“眼睛”紧盯大海,水下 15 个小监测站每 15 分钟传递大海情况,提前排查危险为海豚筑牢安全网。
此外,人与海豚之间的暖心故事也不断上演: 搁浅的“老白”在佛山获救,工作人员蹲在滩涂持续为它淋水,再用软布担架小心转运;江门幼豚 “江江” 被塑料碎片卡住,医护人员耐心喂它吃鱼、陪练游泳,送别时“江江”绕船两圈,像在致谢。正是这些硬装备与软心意的叠加,让白海豚能在这片海域安心栖居。
更动人的守护,藏在重大工程的“让步”里。港珠澳大桥建设时,团队甘愿多投入15%造价降低对白海豚的干扰,桥墩从318个减至224个,还专门打造水下声学屏障。总设计师孟凡超表示:“经过有关部门的统计和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白海豚数量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白海豚“不迁移、零伤亡”的目标达成,既是工程突破,更是发展逻辑之变:生态优先已从口号,化作决策中的自觉。
生态经济学
生态保护的红利,正以意想不到的创新方式回馈这片土地。
在湛江经开区,硇洲岛、东海岛等渔村,靠着“红树林+白海豚”的生态招牌,如今成了生态旅游热门地。当地不少渔民放下渔网,开起“寻豚”观光船,旺季时单船接待量超万人次,收入比之前捕鱼翻了好几番。
不仅如此,企业在传统渔业升级中,也探索出与白海豚共生的路径。如今,生态价值不再抽象,而是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效益。就像“每一头白海豚都是游动的GDP”,湛江红树林也成了“造富林”。作为国内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所在地,湛江的红树林蓝碳项目按66元/吨达成交易,2025年碳汇交易额已达2.3亿元,海草床碳汇产品更拿下全国首单。
企业也从生态优势中嗅到了新机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优先”理念。2024年,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明阳智能在阳江建海上风电基地时,主动将风电场选址向深海迁移2公里,避开白海豚核心栖息地,还专门投入1.2亿元用于生态环保,让产业发展与海洋保护互不干扰。这种“生态牵引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模式,正是广东发展自律的鲜活注脚。
新海洋文明
从 “靠海吃海”到“与海共生”,广东以中华白海豚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产业与文化的“新海洋文明”。这份文明的悄然兴起,以坚实的海洋经济为支撑。作为拥有4114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省,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协同发展,既为生态保护筑牢了经济根基,也让“人海共生”的理念有了具体的产业落点。白海豚从单纯的海洋精灵,逐渐成为衡量生态与产业平衡的核心标尺。
十五运的举办,更让这个文化标识打破边界,成为鲜活立体的文化IP。文化共鸣牵引下,白海豚化身 “生态使者” 联通世界。
人与海,本应共生,也终将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