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集”“传”之间演绎美美与共
威尼斯,这座因水而闻名的城市,自文艺复兴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码头。诞生于1895年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作为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的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既是现代艺术思潮的晴雨表,也是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技场。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其中,并于2005年以中国国家馆正式亮相为标志,持续以东方的哲思回应着世界艺术的叩问。2024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为这场艺术盛会带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而这一届中国馆的展览,也被《福布斯》评为“2024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八大必看展馆”之一。
如今,第60届威双中国馆的精彩成果载誉归来,继首站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回归展之后,移师岭南大地。近日,“美美与共——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在广东美术馆新馆举行。本次的展览主要通过“集”和“传”两个板块,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了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语境中的多维探索。展期将延续至11月2日。
以美美与共回应世界之问
一次成功的展览落地,从来都离不开背后的策展人的努力。本届威双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划分出第一大板块“集”,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第二大板块“传”,由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组成。
据策展人姜俊表示,本届“美美与共:集”的主题其实是针对这次第60届威双的总主题“处处都是外人”的一个反向命题。他们希望借着这次展览的机会,激活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智慧,以实现从“差异”到“共生”的价值转换。他说:“当其他人在讨论处处是外人、讨论不同差异性以及差异极端化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希望能够回到共通性、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畴上。”
策展人介绍,“集”作为动词可以是云集、汇集、收集、聚集等含义,而第一大板块以“集”为名,首先是因为这个汉字强调了融合,代表了在世界范围内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身份、不同观念、不同目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样性的汇聚。其次,对于艺术、文物或知识汇集后形成的文档,也称之为“集”。当知识以文档的方式聚集起来,编撰成册,那么就自然而然地预示着后续被展示、传播和扩散的目的。因此,“集”的意义在于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共通,甚至形成“共同体”。这也是从“集”向“展”的转化。
数字技术重现文明记忆
走进第一板块“集”的展厅,这里犹如一个严谨的档案展示区:展柜部分呈现了许多海外收藏画作的已出版页面,并通过文献档案的方式展示了不同画作已进行过的研究及该作品的流传经历等内容。而数字大屏的部分则流动展示着不同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资料、包括艺术家流派、流传经历等讯息,还有画作的电子扫描影像,以及这件作品在世界各地馆藏分布的示意图。
这个板块主要整理了散落在海外的100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数字文献,如:唐代韩干《照夜白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宋代郭熙《树色平远图》、元代倪瓒《虞山林壑图》、明代董其昌《江山秋霁图》、清代吴历《墨井草堂消夏图》等,这些作品均入编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
记者了解到,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迄今为止对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它包括了《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五大断代集成,共计67卷248册,收录了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000余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名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国家对分散于全球的本国古代绘画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并以目前最高清的印刷技术进行出版传播,使之成为了全世界共享、共用的艺术图像资源。
而历时20年的“大系”项目,目前已收集到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数字图像和档案,其中有3000余件/套的实体分藏于中国以外的海外机构,占收录总作品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本次展览则是对甄选的100件“大系”收录的海外藏绘画,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以挖掘其背后散失、流传的历程,以图证史,展现了从“实体”的流失到“数字”的回归这一段“集”的过程。
第60届威双的总策展人Adriano Pedrosa是一位研究后殖民主义批判策展工作相关议题的学者。姜俊表示,中国馆所呈现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把流失海外的艺术品及其所在不同的全球定位在大屏幕上作展示,正是呼应当下全球南方所主导的对于后殖民主义的重新反思的潮流。这同时也在讨论和探索现代全球化趋势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和互相影响。因此,“集”所代表的也不仅是一次档案文献的汇集,而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流散海外的文物以虚拟方式“回归”,成为了一次具有文化反思意义的行动。
中国当代艺术“传”的实践
随着展览深入到第二大板块“传”,作品转而强调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和“传播”的一面。两位策展人共邀请到七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朱金石、车建全、焦兴涛、王绍强、施慧、邱振中、汪正虹,以回应第一板块“大系”数字档案的方式,创作了七组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施慧的创作,通常以棉、麻、植物、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这次展出的《书非书之一:永字八法》中,她选择以“结绳”的意象来演绎中国书法的意韵。她发现纤维的编织与文字的书写有着许多共通点,书法的抑扬顿挫表现在结绳上可以转化为一种绞结捻转,形成一种陌生与熟悉、传统与当下的交织。因此,她在一面硕大的黑色木板上,通过纤维的绞转与盘绕,将“永字八法”中“点如坠石,横若长河”的笔势转化为绳结实体,让中国的传统书法从二维的笔墨中突破而出。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的作品《淬厉新之》从宋代绘画中提取灵感,从董源、范宽、夏圭、郭熙、马远等名家中汲取宋画的画风精髓,研究并探寻传统绘画的当代转换。作品采用传统中国画为媒介,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表现宋画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审美特征。
拥有雕塑艺术家和首饰艺术家双重身份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正虹,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如何在雕塑与首饰艺术之间创造出一种“可佩戴的雕塑”。这次她把行为艺术作品《百鸟图迹》带到了威双,作品灵感源自《写生珍禽图》以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各种鸟类。她通过观念艺术与行为艺术结合的方式,让佩戴鸟形首饰的表演者,行走于室内与室外,营造出千鸟齐聚的景象;同时观众也可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取走鸟形微雕,或在身体外露的皮肤上盖上鸟形的纹章,行走于空间之中,如同鸟在空间中穿行。
细心的逛展观众会发现,在“集”和“传”的展厅中间,策展团队为每件艺术作品都准备了与主题相关的图版。据介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借鉴了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在一百年前,阿比·瓦尔堡通过在图版上并置来自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图像,来研究人类历史演进与情感表达的逻辑,试图在图像背后发现人类行为和智识的“共通性”。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那些看似遥远的意象再次在此并置、碰撞,就像是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策展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图像的并置,将中国历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这同时也是对全球图像史的一次呼应,以形成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