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原副行长胡晓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短板和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霜
历经一年调研、走访超15家金融机构与企业、召开30余场内部会议,10月19日,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组织设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支持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课题成果”正式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经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在成果发布会上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实现30余年跨越式发展,2020年基本达成既定目标,但在国际竞争力、市场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仍存短板。未来需分三阶段推进,到本世纪中叶建成比肩纽约、伦敦的全球顶级金融中心,成为金融强国核心标志。
30年建设成果:市场业态全球最丰富,1782家持牌机构聚集
作为党中央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始于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指示,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明确战略任务。胡晓炼介绍,经过30余年推进,上海已构建起全球最丰富的金融市场业态,涵盖外汇、货币、股票、债券、商品、金融期货、票据、保险、黄金等全品类交易市场,关键指标稳居全球前列:2024年末,上交所股票总市值、交易额分别位列全球第三、第五;债券托管规模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是全球最大场内现货黄金交易市场;期货交易所全球排名约第十。
机构聚集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突破。截至2024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782家,外资占比达31%,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全业态的机构生态;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清算所、中国银联、支付宝等基础设施与支付机构总部落地,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万得资讯等信息平台同步聚集。此外,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50万,金融科技应用领跑全国,法规与司法体系,如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为行业提供坚实保障。
胡晓炼特别强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经验”:以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方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机遇,以系统性风险防控为底线。
四大短板待破局:国际定价权不足,债券市场结构失衡
尽管成就显著,课题也直指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四大核心短板。
其一,国际竞争力待提升。国际高能级金融机构聚集度不够,对全球资金吸引力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差距较大,国际主流金融交易产品定价权影响力不足,金融软实力偏弱。
其二,金融国际化程度有待加强。数据显示,2024年末A股市场外资持有市值占比仅2.7%,债券市场外国投资者托管余额占比不足3%,外汇市场境外机构交易量占比不到20%,全球资源配置作用未充分发挥。
其三,市场发展失衡。以债券市场为例,当前近90%债券评级为3A级,呈“倒金字塔型”结构,而国际主流市场多为“橄榄型”,中等信用等级债券占绝大比重,导致定价未反映风险差异,无法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同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规模与流动性不足,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中排位靠后,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受限。
其四,高品质配套服务与金融科技引领不足。法律、会计、审计、信用评级等专业服务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数字金融发展滞后于数字经济步伐,虽在数字赋能传统金融领域成效显著,但创新深度仍需加强。
课题分析认为,短板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对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制度性开放力度不足,具体来看,资本项目限制较多、国际规则对接不系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待完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需强化等。
三阶段目标明确:本世纪中叶建成全球顶级金融中心
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全球多边贸易规则受挑战、产业链重组加速、科技竞争加剧、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课题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阶段目标”。
• 长远目标(本世纪中叶):建成以人民币为主导、比肩纽约与伦敦的全球顶级金融中心,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匹配,成为金融强国核心标志。
• 中期目标(未来5-10年):全面提升金融中心能级,现代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显著提高,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与风险管理中心地位巩固,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 “十五五”期间重点任务:推进金融市场建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人民币全球投入融资和交易的功能;强化金融科技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金融人才队伍;构建高效有力的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监管体系。
为落地上述目标,课题提出六大实现路径及50条具体举措,核心方向包括:
路径一: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疏通体制机制堵点。建立“顶层设计-政策出台-举措落实”的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机制,科学向上海授权赋能;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上海金融市场价格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通过理财、信托、保险、基金等业态,满足社会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路径二: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破解“大门开、小门难进”。简化外资金融机构业务与产品准入审批,保障外资机构落地后可便捷开展人民币业务;在现有“管道式开放”基础上,探索“板块式开放”,对外国央行的储备资产,政府投资资金等特定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等板块开放金融市场的投资,为其资金流入流出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路径三,与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协同发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的优势,中央提出五个中心来建设一体推进,涉及充分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资源的作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发展,比如对股权投资的生态、科创板的制度、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
路径四,构建离岸金融体系。在上海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离岸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有序扩大制度型的开放,大幅度提升合法资金跨境流动的自由度,便利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财资管理活动。在离岸金融体系探索数字技术、数据流动、数字金融创新等应用,同时采用监管沙盒等方式积累防范风险的经验,构建起在岸与离岸之间的风险隔离和有限联通的机制。
路径五,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利用上海金融中心丰富的各类金融数据资源整合数据平台,打破“数据竖井”,探索开发通用和专有的金融大模型平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为金融监管赋能。
路径六,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南方金融合作,加强金融领域的全球治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范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