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21社论丨新质生产力正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

2025-10-2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同时上市公司也正集中发布三季度业绩。两组数据正在相互印证我国科技创新、反“内卷式”竞争等一系列政策正在改善经济微观活力与动力,也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加快转变。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为全年实现既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市场竞争秩序得到改善,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连续第2个月收窄,核心CPI9月上涨1.0%,涨幅连续5个月扩大。前三季度,货物、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4.8%、4.4%,这显示出市场治理正在促进经济活力恢复。

数据同样也显示,我国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不断转化。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新质生产力发展将继续创造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对冲经济增长挑战,增强经济上行动力。

创新动能的生产力与商业转化,叠加有效的反“内卷式”竞争治理,是推动近期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106.8%,产生“创新牛”现象。截至10月20日,A股共有125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25年三季报,93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为74.4%。同时,共有140家上市公司对外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117家预喜,预喜比例约为83.57%。

从两组数据的分析比较来看,半导体、人工智能、消费电子、通信等科技类公司业绩都持续向好,既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性表现,也表明资本市场“创新牛”有坚实的业绩支撑。从行业角度看,业绩大幅回暖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半导体、化工、工业金属等行业,其中如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业绩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我国市场秩序治理。

比如科创龙头股寒武纪三季报显示,公司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高达46.07亿元,同比增幅2386.38%,同期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另一科创指标股宁德时代,三季报显示营收、利润分别增长12.9%和41.21%。工业富联披露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元。这些龙头科技公司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对于前三季度的金融数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出清已近尾声,行业正在从风险控制模式转向发展模式。比如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长更匹配,企业流动性与信心得到改善。报告表示,工业企业利润正在逐步改善,PPI同比降幅也在持续收窄。

虽然我国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微观上的结构性与内生性因素在向好发展,正孕育着更强的动力。展望四季度,需加快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发力,继续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整治市场非理性竞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迎接创新发展周期的爆发。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