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频 > 正文

“活水”供给较为充足,四季度聚焦三大赛道

2025-10-23 15:05:18 股市广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股市广播,关珊

主持:关珊(股市广播FM95.3《走进机构大本营》)

嘉宾:李浩楠(南财基金通、越声理财研究员)

上证指数屡次突破3900点,反映出A股市场具备向上动能,很多投资者对4000点翘首以盼。南财基金通、越声理财研究员李浩楠在接受股市广播采访时提到,当前市场的“活水”供给较为充足,指数要真正站稳4000点,需要权重与题材形成合力。机构对四季度赛道的选择更聚焦于“产业趋势明确+催化事件落地+业绩预期兑现”的核心逻辑,梳理出来有AI算力、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这三大赛道。

关珊:上证指数屡次突破3900点,是否4000点指日可待?

李浩楠:上证指数突破3900点并创下近十年新高,这确实反映出市场整体的向上动能,但4000点的突破更可能是一个震荡蓄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从当前市场的核心逻辑来看,支撑市场长期向上的底层逻辑已经比较清晰。

资金面上,当前市场的“活水”供给较为充足,不仅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释放了流动性,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也在持续入市,这些资金相当于给市场装上了“稳定器”。同时,降息背景下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意愿也在提升,近期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态势就很能说明问题。

更关键的是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前权重股里传统行业占比高,现在前50大市值企业中科技公司占了近一半,AI算力、半导体这些新兴产业成了指数的“新骨架”,这种产业升级带来的支撑远比单纯炒作更扎实。加上注册制完善、退市机制优化等制度保障,市场生态的改善为长期上行奠定了基础。

不过短期来看,波动放大是大概率事件。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看,3900点这个十年新高点位本身就存在心理层面的压力,前期获利资金容易借机了结,比如此前指数触及3900点附近时,就出现过权重股拖累、超4300只个股下跌的分化行情,成交量放大也反映出多空博弈的激烈程度。

指数要真正站稳4000点,需要权重与题材形成合力。权重端,金融板块作为传统“压舱石”的作用不能缺位。银行、保险等低估值品种的估值修复能为指数提供稳定支撑,这也是险资等长期资金重点配置的方向。题材端,需要科技成长主线持续发力。从“924行情”以来的表现看,电子、通信、计算机等科技板块的市值增量已经成为行情延续的核心引擎,科创50指数的翻倍涨幅也证明了科技题材的带动作用。后续像可控核聚变、半导体材料这些有政策催化或技术突破的细分领域,若能形成板块效应,就能与权重股形成共振,为冲关4000点提供动力。

关珊:从新基金发行的情况看,增量资金在跑步进场?

李浩楠:从当前新基金发行的整体态势来看,确实能清晰感受到增量资金在加速向市场聚集,但这种“进场”并非盲目的“跑步冲量”,而是政策引导、市场情绪、资金偏好三者共振下的理性选择。最近几个月权益类基金始终是新发市场的“主力”,其中还出现了多只基金是一天就售罄的,科技主题更为明显。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政策层面的引导作用很关键。监管层近期一直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比如优化ETF的注册流程,现在相关产品从申报到获批最快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大大提升了产品供给效率;同时还鼓励基金公司发行科创、高端制造、养老目标等符合国家产业方向的产品,这些政策导向直接让资金有了明确的配置方向,也降低了优质产品的供给门槛。

其次是市场情绪带来的“赚钱效应”在传导。今年以来科技成长板块、低估值红利板块表现突出,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超过50%,不少聚焦这些赛道的老基金净值年内收益突破30%,这种“买基金能赚钱”的信号,自然会吸引普通投资者通过新基金入场。还有机构资金的动作也很明显,在这些新发基金里面,很多基金公司自己也会跟投,这既是对市场的信心,也给普通投资者吃了“定心丸”。

最后资金风险偏好的结构性迁移。现在居民资产配置的逻辑在变,银行理财年化收益普遍降到3%以下,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也在弱化,相比之下,权益市场既能对接科技升级、消费升级这些长期趋势,又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长期回报,所以很多居民资金开始从“固收类”向“权益类”转移。另外,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也在通过养老目标FOF、定制化权益基金进场,这类资金注重长期稳健回报,不会追短期热点,反而能给市场带来“稳定增量”。长期来看这些资金会成为市场的“稳定器”,但短期也需要关注指数在冲关时带来的结构性波动风险。

关珊:存量基金是否已扭转前期的净赎回状态?

李浩楠:结合当前市场数据和行业动态来看,存量基金的净赎回压力在2025年三季度呈现结构性缓解特征,但整体结构性分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季度科技股表现突出,一些重仓投资科技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单季收益非常可观,吸引资金加速流入,被动指数型基金中,科创芯片ETF、人工智能ETF等细分品类份额增长也是比较高的。同时,红利低波与“固收+”策略也承接了市场上的一部分避险资金,在债市波动加剧背景下,部分资金从纯债基金转向红利低波ETF。

另一方面,传统价值与消费主题基金遭抛售,重仓银行、消费的基金赎回压力较大,中邮核心成长三季度净值下跌10.64%,规模缩水超20亿元;易方达蓝筹精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等明星基金净赎回均超10亿份。

主要还是体现一个市场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的过程,资金从低效资产向高景气赛道和稳健策略迁移,优质基金经理的长期管理能力得到市场验证。从长期来看,随着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不变,存量基金的净赎回压力有望逐步缓解,市场将从“资金驱动”转向“盈利驱动”。

关珊:综合考虑新基金发行和存量基金赎回情况,基金的总体增量能为市场带来多大助力?

李浩楠:当前市场风格已经逐步转变成机构主导的大市值风格。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已明确提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目标,叠加险资每年新增保费30%投资A股的政策要求,以及养老金权益配置比例提升的潜在空间。这些资金具有低换手、长周期特性,其稳定性远超短期资金,将显著改善市场微观流动性结构,提升中长线资金占比。

新发基金科技主题占比较高,增量资金的流向高度集中于大市值科技龙头。外资虽在主动基金层面减持消费金融股,但被动资金因指数扩容持续流入,且主动资金转向半导体、AI算力等硬科技领域的龙头股。这种资金共识正推动市场形成“大盘龙头+核心资产”的统一战线,与当前机构主导的风格形成共振。

增量资金带来的不仅是资金面改善,更是投资逻辑的深刻转变。短期看,增量资金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推动指数震荡上行;中长期视角看,增量资金的结构性偏好重塑了市场风格与定价逻辑;同时这类资金的注入正在培育“耐心资本”,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关珊:增量部分主要青睐哪些类型、风格的基金?

李浩楠:主要还是集中在科技成长领域的基金产品,毕竟符合新质生产力,好发、好卖。

细分到具体类型,一类是聚焦科创板硬科技的被动指数型ETF。科创板汇聚了海光信息、中芯国际这类Tier1(指一级供应商)科技龙头,但50万元资产和2年交易经验的准入门槛,把大量普通投资者挡在了门外,基金自然成为间接参与的核心通道。

另一类是重仓科技成长赛道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这类基金因为基金经理的专业选股能力更受资金认可,尤其是那些深耕科创板、聚焦硬科技的产品。

说到底,这些基金受投资者青睐的逻辑有三层。

一是政策与产业的双重驱动。科创板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叠加半导体、AI算力爆发等产业趋势,让科技成长赛道的长期确定性极强,资金跟着产业景气度走的特征很明显。

二是工具属性的不可替代性。普通投资者既难以直接参与科创板,也缺乏筛选科技个股的专业能力,而基金通过分散持仓能降低踩雷风险。

三是赚钱效应的传导。科创50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过50%,这种业绩反馈进一步吸引资金入场,形成“业绩亮眼—资金涌入—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关珊:站在4000点关口,展望四季度前景,哪些赛道更受机构关注?

李浩楠:机构对四季度赛道的选择更聚焦于“产业趋势明确+催化事件落地+业绩预期兑现”的核心逻辑,梳理出来有AI算力、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这三大赛道。

首先看AI算力赛道,这是机构四季度配置的“确定性主线”,核心驱动力来自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产业链的供需紧平衡。从产业端看,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对高算力硬件的需求持续加码,全球AI算力的“星际之门”计划以及各个人工智能大厂的算力需求将会为AI算力板块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就在过去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北美算力也是有非常多的订单逐步公布出来。同时,公募基金在算力产业链的配置已形成共识,寒武纪、海光信息等算力核心标的均位列TMT行业基金重仓股前十,这种配置趋势在四季度有望进一步强化。

接着看人形机器人赛道,四季度将进入“海内外催化共振期”,产业落地的临近让这条赛道具备了强弹性。行业层面上,特斯拉的动作持续为板块注入确定性,其为马斯克制定的新薪酬计划中明确“交付100万个AI机器人”的目标,且第三代原型机发布时间临近,2026年规模化生产的规划也已经清晰,机构预判量产初期出货量有望达3-5万台。国内层面的催化同样密集,宇树、智元等头部企业四季度加速资本化进程,小米、赛力斯等主机厂也计划发布人形机器人新品,叠加高规格产业政策预期,国内机器人供应链正迎来订单放量的关键节点,机器人板块已成为外资和公募基金的配置焦点。

再来看半导体,作为整个算力基建的底座,四季度的业绩弹性已逐步显现,北方华创、盛美上海等设备厂的业绩相当可观。从资金端看,公募基金对半导体板块的配置已持续提升,四季度随着全球半导体库存持续去化、国产设备验证加速落地,设备、零部件、先进制程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业绩将逐步兑现,成为机构穿越市场波动的核心配置方向。

关珊:热门赛道估值高、涨幅高,价值板块估值低、涨幅低,投资者该如何取舍?

李浩楠:这里涉及一个资产配置的问题。面对热门赛道高估值高涨幅、价值板块相对滞涨的分化格局,投资者其实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取舍困境,核心是结合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穿透表象看资产本质,找到“成长确定性”与“估值安全性”的平衡,而非单纯跟风或固守单一风格。这是避免“追高套牢”或“踩中价值陷阱”的关键。

我们对热门赛道,不能只看涨幅,更要算“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比如同样是AI赛道,有些基金持仓的个股PE-TTM超过100倍,但未来3年业绩增速预期只有20%,PEG(估值增速比)大于1.5,属于“估值透支”。而有些持仓聚焦AI算力硬件的基金,个股PE-TTM虽有80倍,但未来3年业绩增速预期达50%以上,PEG小于1.2,这种“高成长能消化高估值”的标的才值得关注。

对价值板块,也不能只看“低估值”,要区分“真低估”和“价值陷阱”。比如有些传统制造业公司PE虽低,但行业需求持续萎缩、净利润逐年下滑,这种是“陷阱”。而像家电龙头,虽然短期受消费复苏节奏影响滞涨,但市占率持续提升、海外市场拓展顺利,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这才是“真低估”,配置这类价值资产才具备长期收益基础。

关珊:四季度的基金投资如何布局能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需求?

李浩楠:实操中建议用“核心+卫星”策略平衡配置,而非极端取舍。

“核心仓位”(占组合60%-70%)优先选择“高确定性”资产。如果偏好稳健,核心仓位可以放高股息价值基金、消费蓝筹基金,打底组合收益;如果能承受波动,核心仓位可以放聚焦半导体、AI算力等高景气赛道的基金,但要选持仓分散、基金经理风格稳定的产品,避免单一标的风险。

“卫星仓位”(占组合30%-40%)则用来捕捉弹性机会。比如用10%-15%仓位参与热门赛道的细分主题ETF(如科创半导体ETF),通过定投摊薄追高成本;再用15%-25%仓位配置滞涨但基本面改善的价值标的(如低估值金融基金),等待风格轮动。

还要提醒的是,当前市场是机构主导的结构性行情,分化可能是长期常态,投资者不必纠结于“题材和价值谁涨得快”,更要关注“自己的组合能否抗住波动、实现预期收益”。比如热门赛道波动大,适合用“定投+止盈”策略(比如盈利20%以上分批次止盈);价值板块涨得慢,适合用“逢低加仓+长期持有”策略,通过时间消化短期滞涨。总之,取舍的核心不是跟风市场风格,而是让资产配置匹配自己的投资目标,这才是穿越市场分化的关键。

(南方财经全媒体股市广播  关珊)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