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话|廖剑涛:白云机场T3航站楼补上世界级机场群关键拼图

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实习生钟宸广州报道
金秋时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与第五跑道正式投运,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的大门”更加宽了。
投运当月,白云机场单月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10月1日至31日,累计接送旅客超过76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过11%。而在2024年,白云机场已刷新记录,跻身全球十大最繁忙机场。硬件升级与客流增长的双重突破,正推动机场发展、航空物流、配套产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走在新航站楼内,“中国风、岭南味、国际范、时代感”扑面而来,许多市民赶在启用首日就前来打卡。据悉,白云机场终端容量可承载1.4亿人次旅客、600万吨货邮,为更好服务这一世界级运营规模,T3航站楼融入了许多前瞻理念与创新技术。
这背后,离不开无数一线人员的反复试验、集体攻坚。“T3航站楼的数字孪生系统、915米跑道布局等创新,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大型枢纽机场建设中的技术话语权位。每一次突破,都将转化为我们最珍贵的职业成就感。”近日,广东省机场集团工程建设指挥部机电工程部部长、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区现场项目部总经理廖剑涛接受南方财经记者专访表示。
T3航站楼从技术路径、建设理念和交通运营为全球大型枢纽机场建设带来了新的变革,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图景”补上了关键拼图。在廖剑涛看来,基建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生活场景,通过科技与人文设计共同塑造,“机场不只是出发和抵达的中转站,更是一座可感知、有温度的文化空间”。
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南方财经:T3建设中引入了哪些新技术、新材料或新建造手段?
廖剑涛:白云机场T3航站楼的多项创新为国内民航首次应用,可以说是中国民航新一代枢纽机场标杆。
在智能建造手段方面,白云机场三期扩建BIM应用开启大型枢纽机场智能建造行业先河,实现全员、全区域、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出适合推广的民用运输机场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突破并引领行业标准。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T3航站楼构建“物理机场-虚拟机场”双向映射体系,实现全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机场全业务静态可视、动态可感、数据可通、态势可预、业务可控、决策可优,打造了中国民航首个大型数字孪生机场,实现多场景数字化应用,提升旅客体验与运行效率。
另外,材料选择上也突破传统,首次将多种新型材料应用于民航机场,绿色建材占比超70%,打造“绿色三星”航站楼。这些技术创新并非“技术堆砌”,不仅保障了T3航站楼的顺利投运,更推动中国民航机场建设从“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转型,为全球大型枢纽机场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南方财经:在建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哪些技术挑战,如何攻克?
廖剑涛:T3航站楼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多项行业性技术难题,涵盖智能建造、复杂工程结构、绿色运维等多个维度。比如,过去机场建设常存在设计与施工脱节、协同低效等问题,我们通过统一BIM标准体系、创新“按模计量”模式解决了“信息孤岛”、工程量计量与结算效率低、数字资产向运维转化难等难题。施工单位可以直接依据模型生成工程量清单,审核时间缩短50%以上,造价更透明。广东机场集团也成为国际BIM组织战略会员,项目荣获buildingSMART openBIM国际大奖。
盾构施工是另一个难点,2号、3号下穿通道需穿越三条运行跑道,任何震动都可能影响航班安全。我们成立了“盾构施工专班”,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领衔专家委员会,开展30余次论证会,对掘进参数、注浆配比等进行反复优化。施工阶段,运用数字化施工平台、AR增强现实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智能监控设备等前沿科技实时感知地层变化和结构状态,为工程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特别是在盾构机穿越运行滑行道的关键时刻,除使用常规的自动扫描全站仪外,还增加了洞内激光扫描和地面雷达扫描等多重数字化监控手段,构建起“地空一体”的立体监测网,最终开创了国内民航领域大型盾构穿越运行跑道、滑行道的先河,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和严格不停航要求下进行超大直径盾构施工的难题。
此外,广州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能耗高,也是挑战之一。我们采用屋面喷雾降温、玻璃幕墙自动调光、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项节能技术,使建筑节能率达63%,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超过70%。屋面采用连续着色不锈钢材料,不仅防水抗风,还保持统一视觉效果。
南方财经:在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上,机场集团有哪些创新?
廖剑涛: 白云三期扩建工程采用“指挥部+专业专班+参建方联盟”的模式,构建“顶层统筹、专业协同、数字赋能”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架构。集团成立广东省机场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BIM智能建造中心,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同时,与广州联通、华为公司成立机场工程数字化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机场工程数字化转型,打造工程化的系统研究、新技术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BIM+GIS+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使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验收的全阶段数据实现整合。
这种机制创新体现了国企改革的三大方向:创新驱动、效率提升、协同融合。项目中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攻关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打破了外部依赖;数字化手段重构管理流程,使结算周期缩短50%;同时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可以说,白云三期项目为国企科技改革提供了“系统集成实践”。
“基建为人,而非人为基建”

南方财经:作为中国民航首个大型数字孪生机场,T3航站楼怎么优化效率和体验?
廖剑涛:基于BIM智能建造,通过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我们搭建了一体化数据平台,建立起物理世界的航站楼和虚拟世界的航站楼,实现数字孪生机场全业务场景落地。
在孪生机场中,只要飞机在机场滑行过,就一定会有数字痕迹。我们通过感知采集设施设备,采集设备状态信息、位置信息、温湿度、光照度等运行数据,就像进入元宇宙世界一样,机场人员可与数字孪生机场内设施设备进行交互,了解它们的实时状态信息。借助数字孪生模型以及专家策略、机理模型、智能算法和机场沉淀的业务知识,可实现对机场运行场景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智能决策和优化。
以消防应急处置为例,航站楼内发生火情后,数字孪生系统立即发出告警,自动启动仿真推演功能,根据航班计划、消防救援方案等,列出未来2小时可能会受影响的航班,给出资源分配调整建议;找人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只需工作人员输入所需找寻人员的照片或者姓名信息,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所找寻人员(包括戴口罩状态)在航站楼内连续轨迹及所在位置现场视频。
南方财经:从整体看,团队是如何平衡功能需求、旅客体验与城市形象的?
廖剑涛:T3航站楼作为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核心项目,我们希望它不仅是一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可感知、有温度的文化空间。设计理念概括为“中国风、岭南味、国际范、时代感”的融合,体现大湾区的开放气质与广州的城市精神。
项目建成后,白云机场将拥有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是中国民航首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的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2亿人次,货邮量可达380万吨。与此同时,我们同步规划了综合交通中心(GTC),将停车楼、酒店、商业等功能与空铁联运有机结合,实现“空铁陆”零距离换乘,旅客出站即可值机,真正做到空铁联运零换乘。
建筑造型上,以“花”为主题,融入“云山珠水”“花城”等广州特点,构建“羊城花冠”外形。内部空间则融合岭南元素与现代设计,值机岛的花冠柱、登机桥门斗等细节均取意荔枝、木棉花等岭南元素。航站楼还设有全国首个“骑楼商业街”,把广州老西关的生活气息带进机场,并建有古树公园,让两百多年树龄的榕树继续扎根于新的城市门户。
空间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机场冷色调的工业风,采用暖色系设计,让航站楼更具人文温度。青花图案地毯、稻穗形天窗等细节共同营造出“花开穗满”的意境,使旅客在候机中也能感受到岭南的文化气息。T3航站楼的东西两侧,还首次打造国内机场航站楼旗舰洗手间,创新设置宠物卫生间(区分犬猫如厕区,配人造草坪与清洁设备)、母婴室、多功能座椅等人性化配套设施,让“方便”升级为“舒心”。
南方财经:T3航站楼的建设对您和团队意味着什么?
廖剑涛:作为深度参与的建设者之一,我见证了中国基建从“规模追赶”到“技术引领”的跨越,也亲历了大型枢纽工程从图纸到现实的蜕变。T3航站楼的数字孪生系统、915米跑道布局等创新,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大型枢纽机场建设中的技术话语权位。《民用运输机场BIM应用标准》被国际BIM权威组织(bSI)采纳,推动中国民航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身为工程师,这种“跨专业协同”的经历,让我跳出了“技术细节”的局限,学会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思考问题,技术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服务人的“工具”,这是书本无法给予的宝贵经验。对建设管理团队而言,白云三期是一场“啃硬骨头”的集体攻坚,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坚持,熬夜、争论、反复试验,都将转化为最珍贵的职业成就感。如今,T3航站楼的顺利投运,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一座航站楼,更是大湾区连接世界的“空中门户”。
同时,我期望行业能“以人为本”,让基建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基建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生活场景”——它可以是T3航站楼里带充电接口的座椅,让旅客候机时不再焦虑;可以是高铁站里的母婴室,让带婴儿的家庭更便捷;可以是城市里的步行桥,让市民安全过马路。希望未来的基建项目,能多些用户视角的调研,让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都能传递出温度,真正实现“基建为人,而非人为基建”。
